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知道,北京的古迹有十三陵,南京的古迹有明孝陵,这都是明代皇帝的坟墓。那么,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呢? 实际上,上古的时候,君主的坟墓也都只称“墓”而不称“陵”的。《尚书·太甲上》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又说:“营于桐宫。”(注:“经营桐墓,立官,令太甲居之。”)意思是说,太甲做了国君,很昏庸,伊尹把他流放到先王汤的墓地,在那里营建行宫让大甲居住。这说明商朝君主的坟墓称“墓”而不称“陵”。《周礼·春官》也说:“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  相似文献   

2.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3.
梁波 《现代语文》2009,(10):138-140
《墓中回忆录》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万物皆着我之情绪、我之色彩”。因而,《墓中回忆录》不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一般传记,而倾向是一部主题为“我的生命之我见”的散文集。  相似文献   

4.
梁渡 《现代语文》2009,(8):138-140
《墓中回忆录》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万物皆着我之情绪、我之色彩”。因而,《墓中回忆录》不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一般传记,而倾向是一部主题为“我的生命之我见”的散文集。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6.
明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在饱含激情地叙述了五人的动人事迹后,点明了写作的缘起—“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相似文献   

7.
“拱”义辨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课本注:“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拱,两手合抱。”我们以为课本注对“拱”的释义不够准确。《现代汉语词典》:“合抱:两臂围拢(多指树木、柱子等的)粗细。院里有两棵~的树。”因此,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相似文献   

10.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11.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时期M45号墓是1987年6月发现的一座罕见的举世闻名的墓葬。墓主人东、西两旁分别用蚌壳摆塑龙和虎的图案,在该墓之南约20米和45米处,又分别用蚌壳摆塑虎、鹿等图案。1988年初在《文物》、《中原文物》及《华夏考古》等刊物上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试掘简报。(1)《人民画报》向国内外作了报道,新华社和各种宣传媒介都发了相应的消息。日本《读卖新闻》驻京特派员高井以《中国发现最早的“龙”》为题作了报道。(2)香港《大公报》于1988年1月30日转载了《读卖新闻》的消息。这些报道轰动了国内…  相似文献   

12.
《竹书纪年》为汲冢《竹书》中的一种,为晋武帝时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之墓时所发现。故又统称《汲冢书》。因此书系科斗文竹简,有“数十车”之多,后世又无传存;加之其出土年代和出土之王墓说法不一,故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而斥之为“汉后人伪作”。《竹书纪年》所载王年及其历史事件均与相关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及青铜铭器所载完全一致,其天象记载亦与历史的实际情形相吻合,足见《竹书纪年》真实不伪。  相似文献   

13.
主谓短语表时句从﹃大阉之乱﹄的注译说起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对于“大阉之乱”,课本注为:“魏忠贤这场祸乱”,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之为:“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孰是孰非?笔者以为《教参》“...  相似文献   

14.
《左传·殽之战》“尔墓之木拱矣”之“拱”,当今学术界普遍解为“两手合抱”(实指“两臂合抱”),这既不合古代墓树的实际情况,又不合“拱”字表示粗细时的一般意义。清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古代用例都表明:“此“拱”乃“拱之小者”,是指两拇指与两食指、中指相抵而围成的粗细,这也就是“拱”字表粗细时的一般含义。  相似文献   

15.
<正>《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最后一篇选文,入选过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关于此文的写作目的,作者张溥在文末写道:“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中的虚词“于”字,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误解。在不久前的一次文言文翻译训练中,我发现班里有近一半的学生将这句话中“于”字理解为“比”,于是把“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翻译为“普通老百姓比国家社稷更重要啊”。  相似文献   

16.
《华商报》2 0 0 1年 1月 1 8日发表题为《夜郎古国“沉睡”沅陵》的文章 ,认为湖南沅陵县城南古城址西山墓区中的大型西汉墓为古夜郎国 ,值得商榷。实事是 ,楚之黔中郡城非秦代同郡之城 ,更非古夜郎国王城。上述沅陵西汉墓当为汉景帝之子、长沙国王刘发之后裔墓。  相似文献   

17.
韩愈现存碑志作品75篇,数量不少,质量也较高。但在韩愈研究中,并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经常为人们提到的仅只《柳子厚墓志铭》,大多数则以“谀墓”的罪名被排斥在研究的范围之外。即是被视为优秀作品的《柳子厚墓志铭》,有人也认为韩愈在其中攻击柳宗元,发泄对“永贞革新”的不满。事实上,韩愈的碑志是他全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少作品反映了他积极的思想政治倾向,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退一步讲,即使是“谀墓”之文,我们也可以分析他“谀墓”的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的帝陵、诸侯王大墓的相关设计与建造皆反映了《周易》文化。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建制及其覆斗形封土、汉代帝陵陵园的方圆设计、西汉诸侯王陪葬墓上圆下方的形制等,皆是《周易》天人观的反映;秦始皇陵“陵墓若都邑”的制度、西汉帝陵与都城的方位设计以及西汉诸侯王墓和王后墓规模的大小之别等,均是《周易》阴阳观的体现;秦始皇陵内城居外城中央以及封土位居帝陵内城南部中央的布局、西汉帝陵的墓室称作“方中”的现象、西汉帝陵墓室位于陵园的居中位置等,皆是《周易》尚中观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春秋以前,“墓”专指埋葬死者的墓穴,“坟”指隆起的土堆。《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指墓穴上不封土堆,“不树”指墓上不种树。孔子为其父母合葬之后说:“吾闻古之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土为坟,高四尺,成为后世平民百姓坟高的标准。后来坟墓合称,故《广雅·释丘》注“封”为“冢”,“冢”即坟墓。因此,文中的“封”指“坟墓”。“加…  相似文献   

20.
释“社”     
《五人墓碑记》中言及“社”有两处: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教材中对“社”的注释也有两处:“郡之贤士大夫”的注释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注释为“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教材的注释把《记》中所提及的“社”都认定为“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