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许世旭现象,是指韩国诗人许世旭的汉诗写作现象。首先,他是1956年开始用韩文写诗,1960年来华留学,1961年开始用汉语写诗,这种跨文化写作同他的留学体验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现象同五四运动前后留学生在新诗创作中的历程颇为相似,这种相似性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解释汉语中"七情"学说的认知理据,即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点来解释汉语中的"七情"系统。这一尝试不仅能够合理地解释我们祖先对情感心理的基本认知模式,同时也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汉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新诗理论是在其生命诗学发轫期诞生的重要诗学成果。本文在对宗白华1920至1923年间发表的十余篇谈论新诗的文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宗白华新诗理论是以西方现代哲学文化和中国古典诗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建构起来的,进而就其新诗理论的生命诗学特质和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璐 《海外英语》2013,(1):286-288
唐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代代相承,传颂不已。框架理论来源于西方认知科学,是关于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问题的理论,并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研究对象目前主要为英诗。该课题以认知诗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框架理论对中国经典唐诗意境陌生化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经典唐诗意境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中华博大精深的诗学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为西方诗学理论和汉语实际结合提供一个切入点,推进西方诗学理论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韩国高丽大学教授许世旭先生,是著名的外籍现代汉语诗人和散文家,从40多年前在台湾留学开始,就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写作现代诗和散文。许世旭先生的《移动的故乡》一书,是他40多年散文创作的结晶,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吞噬人间真情的冷静反思,另一方面是他对于自己亲人与友人的真挚情感世界的开掘。许世旭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以具有现代性反思高度的预见性与恒久性,在对于过去的发现中,烛照着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他的诗学思想的理论构成及对当代诗学所发生的影响,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他的文化思想,主要是他的民族主义和民间本位主义的文化立场;第二个层面是他的独特的文艺思想;第三个层面是他对诗歌创作、诗歌历史和诗歌理论问题的一系列论述。  相似文献   

8.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谦逊谨严的文学批评态度,形成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以辛勤的耕耘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缩短诗人审美追求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架桥铺路。朱自清先生宽宏的文学批评态度,与他的思想历程和人格特性密不可分。他对于新诗的一个至为重要的贡献即如何“见出平淡的生活里蕴藏着的悲喜剧”,从日常生活里“感觉”诗的存在;并且。他对于新诗形式的美学思考也是深入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10.
焦仕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15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本该诞生世界级作品的中国新诗,却陷入粗鄙化的泥潭。本文通过叙述新世纪近八年诗歌堕落与挣扎的轨迹,反思中国新诗,寻找现代中国诗歌的出路。中国新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不断的"断裂"中抛弃了传统,同时自身又没有沉实的诗学理论研究,中国新诗成为文化孤儿。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诗要重生,就必须重建与传统诗学的联系,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上承二三十年代中国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理论和京派文艺理论思想精髓,并借鉴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思想,把追求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性作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主旨。八九十年代,袁可嘉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主义"这一新的诗学概念,诗学体系更加充实完整,充分表现了现代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用现代性理论来探讨闻一多诗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闻一多诗学生成于中国现代性蓬勃发展的时代,体现出与传统诗学既相承继又相断裂的现代性特征。对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当下诗学发展建构的深入把握:其一,在吸收西方诗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民族立场,保持诗学理论的民族品格;其二,当下诗学必须走"文化诗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梁宗岱是 2 0世纪 30年代很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很注重新诗理论的现代性建设 ,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宗岱以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文化建构方式 ,融汇贯通中西文艺传统 ,建构起了“体验的形式诗学”。他在审美把握的基础上认为诗不仅是体验的、形式的 ,而且在其总体的境界上是“丰富 ,复杂 ,深邃 ,真实的灵境”,也就是“象征的灵境”。梁宗岱的新诗理论是对中国新诗发展流弊——反诗倾向的反拨 ,为中国新诗朝现代化的纯正方向发展作出过应有的贡献。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对今天具有诸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奔星先生集诗人、学者于一身,他对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有多方面的造诣,有多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著、编。作为一个诗人评论家,他一直活跃在三十年代以来的诗坛上,比较广为人知。他善于以个人特有的方式,开拓着属于自己的诗学世界。他的新诗评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往往以历史的长镜头透视中国新诗发展的全过程,从宏观的总体把握上,提出新诗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其二、重视诗人研究和诗作解读,常常借助自身丰富的艺术体验,作出独到的审美判断。他的评论文章,有独特、鲜明的风格,激情洋溢,雄辩恣肆。  相似文献   

15.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季节”作为中国古老的时间概念,最初表现的是人们对自然的丰富体验和生命变化的时序感知,而后才被赋予了各种文化内涵。作为现代汉语新诗史和西南联大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穆旦的“季节诗歌”在延续古典文化基因的同时,也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承载着复杂的生命体验,表现其人生历程中诗风情调、心境意绪的转变,更彰显着穆旦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自然万物的切身体验、审美空间的细节找寻、生命存在的诗意沉思,以及对民族国家的建设理想,具有丰富文学体验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动画作品作为集多元化文学元素于一身的文艺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着自身独特的心灵体验美质。认为它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支柱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衍生媒介,建构了独特而崭新的"动画诗学",是中国传统诗学具有转换意义的一次现代审美尝试。传统诗学中的"兴观群怨"观在构筑动画诗学深层意蕴的同时也丰富了其艺术能指。动画作品对传统诗学观的延承与转换过程中,形成了审美的"同嗜"力量,并在文学史传统"内在理路"的规约下诠释了"兴观群怨"诗学观的现代生存境遇,完成了自身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对于中国现代汉诗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汉诗创作与理论探索,以及他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大力介绍。在他的诗学思想中,对纯诗理论的引进和阐发、诗人比较和对于新诗格律化问题的研究,都带有积极的比较意识。  相似文献   

20.
卞先生独特的翻译理念与实践是我国现代翻译界的"新声"。他关注形式的重要性,以"信"为核心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并通过"以顿代步"的原则翻译了诸多诗歌及参与新诗格律建设,丰富了我国对西方文学译介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当然,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在给我们以启示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