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界定作为学科规制的侨易学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强调其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并规定其内涵与外延。进而讨论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在动静相峙的互补维度中来理解其基本结构;同时以现象学、符号学为例,强调侨易学与各学科知识间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杂面相,辨析"原相变形"与"向度变型"的区分与意义,进而提出侨易学观念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资源。这要把握三点:1、凸显《易经》的思维,就是"易"为天下之恒理的几层关键性含义。2、强调"侨动"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物质位移的枢纽性意义。3、尤其注意"侨-易"之间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4.
叶隽在李石曾"侨学"的基础上引入《易经》的智慧创建了侨易学理论,其哲理思维模式为"二元三维",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等,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由于物质位移而导致精神质变的侨易现象。该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建构性、整合性、超越性等特点;同时,在研究对象、理论命题以及学科特殊性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  相似文献   

5.
叶隽的侨易学在观念方法、学术关切、理论用语以及操作归限等方面堪称新见迭出,这契合了当下应对西学的挑战、注重文化复兴、提倡理论创新的学术大气候。在长久接纳异域文化的浸润和侵蚀、长期通过自我革命瓦解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情形下,文化复兴何以可能?侨易学以求"通识"为归宿来回应西方现代性的理论挑战。就其整体理论框架而言,叶隽的探索值得肯定,而侨易学也大有可为,只是需要一个跳出西方二元论的宏大视野。回归古典、走向世界或许是实现中国现代理论自觉、发皇侨易学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萨义德作为侨易个体进行研究,其理论建构则可以视作精神质变现象,“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就是其中的“主概念”和“辅概念”。运用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的方法可以发现萨义德的理论建构与其本人的侨易经验密切相关,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以及重要的侨易事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萨义德VS·亨廷顿为例,追问其背后“文明冲突”、“权力话语”的问题症结所在,凸显“观念侨易”的思路,进而消解主体,显示二元三维的整体结构观。  相似文献   

7.
凯泽林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感性哲学主张,得到一战后发生信仰困扰的普罗大众,以及迫切寻求解决战后文化危机方法的知识精英的肯定。他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思想却广泛受到俄罗斯(斯拉夫)、德国(日耳曼)、法国(罗曼)乃至中国的文化影响,这得益于凯泽林青年时代在欧洲内部进行的地理旅行和他对异质文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他的哲学志向的确立以及感性哲学观的初建与他的异文化漫游密不可分。本文以叶隽教授的侨易学理论为工具,对凯泽林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欧洲旅行路线作出梳理,从而对青年凯泽林的思想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链条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侨易路线"的概念来解释侨易主体的侨易过程的连续性,延伸了"侨易现象"的内涵;并进一步补充以"侨易线路"的子概念,针对侨易主体的理论化作出阐释。本文还从侨易主体的相异性角度提出了解读多重侨易过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与19世纪英国新兴的乡土小说不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虽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却没有用一个永远无法回归的世外桃源来对照现代社会或城市文明的“邪恶”,而是强调乡土记忆能够滋养侨居者的心灵和道德,使其在离乡后仍能在时间和地点上与过去相系,保持自我的延续。这种乡土记忆体现了侨易学中的“移常”概念,是侨移者在经历“移变”或“移交”时建构身份、界定自我的一种调整策略,具有在“变”中寻“常”的建构功能;而这种记忆通常又是对早年乡土生活的主动“回忆”,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意识的回归,体现了一种建构性。这种在侨移中建构起来的、具有建构功能的“常”,也是乔治·艾略特探索的应对现代流动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周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后经历代圣贤的传、注、释、译等,逐步演绎成一条内容广阔的易学之河,留下的文献典籍数以千计。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象、数、理、占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厚的学术思想,加上不同的学术流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等各个层面。本文通过对易学文献的简要梳理,对易学文献学术流别的阐发,进一步说明,通过对易学文献的深入研究,对于破除迷信观念,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世界现和方法论以及了解中国哲学的内容与发展过程,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展开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的若干概念,希望提供有效的阐释。并结合文本分析,提出“渐易”概念,即渐之“缓剧疏”,易之“变常交”,两两相合,则可成九义,即缓变、缓常、缓交;剧变、剧常、剧交;疏变、疏常、疏交。  相似文献   

11.
本文颇有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即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板块结构有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口字型、吕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并通过举例论述了《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是这四种类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可探讨黔东苗语“hfud(头)”的一词多义拓展机制,其语义的演变轨迹为:“(人/动物)头→智力、才能→(单位/部门)领导、头目→(空间/物体)顶端→(时间/事情)起点”,反映了隐藏在转喻和隐喻背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片言居要"是文章立意的方法之一。"片言",是指精粹的、语义蕴含丰富的语言;"居要",其意是放置于重要的、恰当的位置。只有将精粹之"片言"置于文中适宜的位置,才能将文章意旨准确、鲜明地体现出来。"片言"或置于文首,或置于文中,或置于文尾。  相似文献   

15.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有关温柔敦厚的意涵,学者各有说解,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以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本文以为先生的说解,简明易了,故取以为释,并依序分为(一)温柔敦厚(二)思无邪(三)兴观群怨(四)不学诗无以言(五)经世致用五项论述之。以为孔子诗教理论的意义与精神,不仅历久而弥新,方今世变日亟,人欲横流,期能拨乱图治,振衰起弊,正人心,厚风俗,除提倡并确实实践温柔敦厚之诗教理论而无由也。  相似文献   

17.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致思"和合"范畴、观念的基本内涵与和合学所倡导的五个中心价值的内部逻辑关系及其理论价值的产物。作为独立范畴,"和"主要指"和谐","合"体现了"发展";"和"与"合"相复合,义理也逐步贯通、混合。这说明中华传统理念中的"和谐与发展圆融观"起步很早。在和合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和合义理内涵不断丰富,和合学对此加以诸相、诸形式、诸性的细致研究。和合学具备了独立、完整、复杂的理论思维形态,将和合思议的水平不断提高。和合文化原理是为应对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危机"而提出的价值通识,也是在21世纪实践"和谐与发展"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9.
阿干考     
通过大量的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讨论了"阿干"一词的含义、语源,和"阿干镇"、"阿干县"、"阿干堡"、"阿干山""、阿干岭"、"阿干水"、"阿干峪"、"阿干关"等以"阿干"为名的地名的起源。结论是:"阿干"源于鲜卑语,意义为"兄长""哥哥",又与"沃干"同音。"阿干"用于地名,前人认为即"兄长"之意,源于慕容诗"阿干歌",但本文依据现存最早出现"沃干"一名的《三国志》,认为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0.
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天地境界历来得到学者的最多重视,本文试对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做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