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心理学家对时间认知的脑机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型假设:特异化计时模型、分布网络计时模型和局部任务依赖的计时模型。本研究中三个实验分别在视觉、听觉和触觉通道,要求被试完成时间任务和非时间任务(颜色、音调和位置),同时记录错误率、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数据。探讨了不同感觉通道内时间知觉的进程以及源定位,检验以上三种基本的模型假设。ERP分析发现,不同通道时间任务与非时间任务诱发ERP的差异开始显著的时间点不一致,但视觉、听觉分离点与各自关联负变化(CNV)的始潜时接近,触觉分离点与CNV开始负走向的起始点接近。源定位分析发现,视觉、听觉和触觉时间知觉均激活了额叶、顶叶的部分区域,此外视觉时间知觉还激活了枕叶部分区域,听觉时间知觉还激活了颞叶部分区域。以上的结果提示,CNV可以作为反映不同通道时间知觉过程的指标。三种基本的模型均只能解释本研究的部分结果,时间知觉双加工模型可以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时间知觉到时间心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展,逐步走向多方法多取向的、全面综合的研究。在早期的时间知觉阶段,研究了刺激的时间特性的影响;在时间认知阶段,研究了个体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心理学阶段,研究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我国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时间知觉阶段,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到了时间心理学阶段,我国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发现计时训练能够提高时间知觉能力。本研究采用时间两分法任务对1秒以上及以下两种范围的时间知觉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秒以下的短时距任务中,音乐组被试的主观相等点和韦伯率显著小于控制组被试,差别阈限没有表现出差异;在1秒以上的长时距任务中,两组被试仅在韦伯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主观相等点和差别阈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音乐时间知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音乐中时间模式的知觉,主要对节奏等时间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编码方式进行探讨;(2)音乐中时间模式的操作(即计时),主要讨论音乐中普遍存在的计时偏差的含义及其理论解释;(3)音乐时间模式中知觉和操作的联结,即知觉和操作的交互影响;(4)内隐知识和内隐学习在音乐时间知觉中的作用。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内隐的无意识成分在音乐时间知觉中作用的进一步探讨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在存储容量模型、加工时间模型和变化/分割模型等国外时间认知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黄希庭等分别从短时距、长时距和时间知觉阈限等方面,采用模糊统计、多因素设计等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时间认知不但存在分段性,而且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结合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黄希庭等提出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理论构想,并指出今后时间认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时距估计干扰效应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有的研究从不同作业类型下的干扰效应和相关的理论解释两个方面对时距估计干扰效应进行了剖析,未来的研究应以分段/综合模型为基础进行探讨,时距加工的认知神经研究促进了人们对时间信息加工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时间认知的理论模型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时间知觉的标量计时模型、注意能量模型、变化模型以及时间记忆的重构理论、距离理论和顺序标码理论都试图对时间经验做出理论的阐释,每一理论都能对部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做出解释,但都不够完善。有鉴于此,并在系统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黄希庭等提出了时间分段综合模型,认为人类的时间认知不但存在分段性,而且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间分段综合模型是时间认知的主流,未来的时间认知研究应该以此为指针,综合多种因素才能对其做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数学认知能力的认知与脑机制理论模型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学认知能力是个体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也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近二十余年来,一些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采取多种研究手段与技术对数学认知能力,过程及其与脑结构,功能的联系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获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并据此建立了若干数学认知的功能与结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彼此继承,又不断进行着扩展与深化,为数学认知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个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主要理论观点,研究证据以及尚待改进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体验认知认为在概念思维过程中,人们的感觉运动经验发挥着重要作用,概念思维是由具体的感知觉运动信息的表征所构成。实验表明被试在对表示温度的词语(冷、热)进行的时距判断过程中,被试倾向于高估表示“热”的词语呈现时间和低估表示“冷”的词语呈现时间。这表明被试可能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和活动状态所进行的心理模拟,导致内部时钟频率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主客观时距的估计偏差。因此体验认知对时间知觉过程确实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视障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明显落后于普通幼儿。加强视障幼儿时间知觉训练,提高他们的时间感知和掌控能力,是视障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训练中,充分利用视障幼儿的多种感官,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和作息制度,制作特殊的日程表和日历,有助于视障幼儿准确感知时间及周期变化,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余华对时间的独特理解表现在他的两部长篇力作中有向传统回归的意味,但又不仅仅是回归传统,对时间的把握体现出余华已从一个先锋浪子的叛逆、敏感,逐渐成熟,开始探到了世界的无限和艺术的深邃。  相似文献   

12.
认知策略的运行过程是多重认知成份、多层次认知加工协调统一的结果。依据对认知策略运行机制及策略性思维能力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学家给出了各类不同的认知策略运行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除了故事情节本身的因素外,福克纳在小说中采取的种种叙事手法也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时距认知的年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是影响时距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时间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通过对时距估计和时距辨别两种任务条件下的有关年龄差异研究的回顾,发现虽然相关的研究结果没有确定的结论。但年老被试在时距加工的准确性和变异性上与年轻被试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研究中所采用的时距长度、任务不同,内部时钟频率、注意和记忆都可能导致时距认知上的年龄差异。现代脑成像技术可为研究时距认知年龄差异的机制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福尔克纳通过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描绘出一幅新旧交替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的画卷。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使他的众多作品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艺术也因此一直受到评论家的关注。本文以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为文本,根据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序、时距和频率等方面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时间叙事技巧的应用,探讨福克纳如何通过不同的时间叙事手法控制叙事速度,使作品呈现出音乐性节奏,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6.
在《黄色壁纸》中,作者成功地将女性的生命图式转化为文本形式,揭示出不曾诉诸文字的女性内心世界,消解和颠覆了男性“元叙事”的话语权力,引导读者重识被伪装束缚下女性意识存在与身体处境。  相似文献   

17.
叙事时间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热奈特在《叙事话语》第一节的开头就引用了克里斯蒂安·麦茨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其中"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即故事时间,"叙事的时间"即话语时间。由于"叙述作品和其他任何作品一样,只是有换喻意义上的、向它本身的阅读借用的时间性",所以话语时间"通常以文本所用篇幅或阅读所需时间来衡量"。本文就此谈谈《夏洛的网》的叙事时间。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有效地阅读理解应实现速度和准确的平衡,这不仅需要读者具备良好的词法基础和句法基础,还需要读者具备较好的认知思考能力。文章以阅读策略和叙事学研究为基础,主要以英语专业课程教材《高级英语》中的故事语篇《敲诈》为例,探讨阅读理解中的叙事时间建构,重点围绕叙事情节、时序和时距展开。  相似文献   

19.
时间知觉阈限并非单个概念,而是依赖于不同判断标准在不同时间经验问的分层级的门槛,并可能对应着不同时距范围内时间信息加工的不同机制。研究用分视野呈现技术考察了大脑两半球在三种不同反应标准下测定的短时距刺激时间知觉阈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三种反应标准和不同呈现方位条件下,极限法测定的时间知觉阈限存在显著差异,二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就时间知觉阈限而言,左半球存在着时间信息加工上的相对优势;(3)“同时-非同时”的阈限最低,其次是“连续-分离”的阈限,最后是“先后顺序”的阈限。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等教育贡献率文献回顾,特别是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文献分析,提出高等教育综合贡献率基本概念与模型,定性研究包括高等教育活动导致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社会进步等5个方面的综合贡献率。在5个方面分别抽取有代表性的量化指标,设计出高等教育综合贡献率指标体系,基于四川2005-2009年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四川高等教育的综合贡献率为7%左右。四川和全国一样,近年来,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其贡献率逐年有所提高。但是高等教育的综合贡献率不高,高等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言,仍然存在结构失衡、质量不高、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为此,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