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世旭先生是当代韩国最负盛名的汉语诗人和汉学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是海外汉语新诗研究的典范。许世旭先生的汉语诗学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长期的阅读体验,也来源于他长时间地体验并融入汉语文化生活。许世旭先生构建了成熟的汉语诗学方法论体系,能够跳出中国大陆或台湾学者研究新诗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当局者迷"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诗学内容。但同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在具备中国诗歌审美属性的同时,也涌动着半岛文化和高丽民族的文化性格,隐现出挥之不去的民族情愫。  相似文献   

2.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剑河倒影》,它荟萃了陈之藩先生自50年代至90年代的散文佳作。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的诗意盎然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在这一篇篇  相似文献   

3.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先生的精心创作的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没有沉湎于自我的小家子气,而是表现为一种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其中体现出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丝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开启一代文风。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之余,总感觉先生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对一些时代的行为思想的批判,所以笔者在此试着深入探讨一下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对于散文,季羡林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纵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相似文献   

5.
范曾的文化散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反思和激越的言说,而在当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文化散文的主题意蕴主要是现实社会的反思、传统精神的呼唤、哲学的感悟三个方面。从艺术表现而言,他的文化散文既闪烁着史家的眼光,也有诗人的奇思妙悟与审美智慧,往往充满富有神韵的直觉与想象,也表现了哲学家的理性的逻辑与思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高健先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翻译家,尤以翻译风格见长,其译作精致周到、隽美考究、纯净圆熟。与此同时,先生在风格翻译理论方面的论述也颇有见地。借助高先生在《美国散文选》中的译例,从句式安排、词汇选用等方面探讨先生的“风格观”,以及他在散文风格传译上的特点,可以看出先生在“忠实原作内容,发挥译语优势”上的功力和他的译作所焕发出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学术界已充分肯定了金圣叹在文学理论领域中的地位和贡献,但着眼研究的多是他的小说戏曲和诗歌理论,对于他的散文理论却还未作较系统的研究。而散文理论是他整个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感谢张国光先生校点出版了《金圣叹批才子古文》一书,为我们研究金氏散文理论提供了方便。这里,我们主要通过研究金圣叹对《才子古文》的批文,对他的散文理论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先生散文理论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即文体论(或范畴论)、创作论、批评论和审美物质论。他的散文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文体论;而他在全书倾注主要笔力的则是他关于散文审美特质的界定。刘锡庆先生力主散文的净化,他认为被层层剥离之后的艺术散文,应以真实、自由的笔墨揭示个性,抒发感情,裸露心灵和表现生命体验。他认定中国散文史如同驾驶中国文学史一样,都是因人的被发现,被重视,才引出散文形式与内容的一次次革命。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师。他的写景散文丈中有画,画中有诗,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这些散文大都篇幅短小精悍,构思独具匠心,精美缜密,追求朴素平实、雅俗共赏的文风。本文从“意境的美”、“构思的美”、“语言的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先生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并探索了先生写景散文艺术成就的特定依据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歌手离去了,人们却仍在怀想他的歌声。今年5月16日是当代文学大家汪曾祺先生去世十周年的日子。2007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散文阅读的命题人,让40万考生于6月7日在考场上同时阅读他的《泰山很大》,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一位值得纪念的作家,真可谓用心良苦。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经得住时间打磨的很多。命题人情有独钟,选择主题系列散文《泰山片石》中的第一篇《泰山很大》作为高考命题阅读材料,又可谓慧眼识美玉。  相似文献   

11.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散文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多得让人都不知道何种问题才是真正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当下的散文界,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似乎都缺乏一种超越世情之上的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多的时候,创作中简单的对于生活的实录。已经成为当下散文创作的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考察黑龙江散文家澜涛的散文.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澜涛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在生活的沙滩上四处探寻,寻找出最让人心动的事件和时刻,然后写成一篇篇给人温暖的文章,用文字的细雨洗刷着人们日渐麻木和疏离的心灵,让人顿悟和感动。从中,我们是能够看出澜涛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特色和追求的。正是因为他有着自己对于散文的理解,对于散文创作理想和方向的理解,所以他的散文才呈现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所谓许世旭现象,是指韩国诗人许世旭的汉诗写作现象。首先,他是1956年开始用韩文写诗,1960年来华留学,1961年开始用汉语写诗,这种跨文化写作同他的留学体验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现象同五四运动前后留学生在新诗创作中的历程颇为相似,这种相似性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孙淑彦先生是岭南文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他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讲学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容量大、内涵深、品位高,给新时期散文注入了一股强健的生命活力。文章从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识、理性思辨色彩、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三方面论述孙淑彦散文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散文家。他的许多优秀散文大都写于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这些散文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别于他人的内在意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所写的一篇散文.入选到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作为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对于指导学生进行此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是教师在课内现代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基本篇目。  相似文献   

17.
《云霓》是著名的漫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同时是丰子恺为他自己的同名漫画集子所作的序言。它既是一篇深具文学性的美文,又是我们得以窥见丰先生是如何为人为学的一面镜子。人教版教材把它选为选修课本研读散文,目的是提高学生欣赏散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贾平凹先生在读过王剑冰散文后写道:"他是个认真对待散文的人,以他的理论思考、创作实践和编辑工作以及许多文学活动,是对新时期散文做出了贡献的人。如果仅从中国的中间东西画一条直线,东边余秋雨有余秋雨的面目,西边周涛有周涛的个性,中原郑州的王剑冰虽未有余周的极致,却有他的中庸,中庸并不是平庸,他有他的浑厚和鲜活。"王剑冰先生集诗人、散文家、散文理论家、  相似文献   

19.
秦似的杂文     
秦似(1917——1986),广西博白县人,原名王缉和,他是从40年代初开始步入文坛的我国著名作家、学者、教授。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受其父亲—一我国蜚声中外的语言学巨率王力先生的影响,在诗词学、音韵学等方面很有造诣和建树雇戏曲、话剧、散文和翻译等方面作品颇丰;而在杂文方面,成就尤为突出,曾和聂组弯先生一道被称为是深得鲁迅杂文创作精髓的现代杂文家。1940年他与夏衍、宋云彬、聂给省、孟超五人几经周折合办了抗战时期最有影响又独具特色的杂文刊物——《野草》,此刊物不仅在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等方面起到积…  相似文献   

20.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