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孤独症儿童在欺骗情境中的行为判断及意图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动画形式呈现欺骗故事情境(欺骗他人/欺骗自我) ,考察孤独症儿童对欺骗行为及意图的理解。结果表明,在欺骗行为判断的问题上,孤独症和匹配组儿童的表现没有差异。孤独症儿童对于欺骗他人的意图理解差于正常儿童,也不如他们自己对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两组儿童在欺骗任务上的表现提示,孤独症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并不等于达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心理理解水平,欺骗他人与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可能基于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探讨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语言预期偏差的年龄特点,以及肯定、合作任务对抑制语言预期偏差的作用.实验类型为2(组别:实验组、控制组)×3(年龄:9岁、11岁、13岁)×2(行为:刻板一致行为、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混合实验设计,设置肯定、积极的合作任务情景,对普通小学9岁、11岁、13岁儿童共120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岁的普通儿童已经对弱智儿童表现出语言预期偏差效应,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这种语言预期偏差效应也就越明显;相比控制组,在肯定、合作任务之下,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表现出更少的语言预期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情感紊乱与行为失调儿童的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快乐的。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持久的关系,能够为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而努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对其年龄和性别的要求。而有一部分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沮丧,抑郁,漠视一切,难以与他人相处,无法发挥自身潜力,自卑,行为不当。我们把有后一种行为表现的孩子称为情感紊乱与行为失调儿童。这些儿童的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孤  相似文献   

4.
以3岁、4岁和5岁组共111名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识别中的行为频次效应和效价效应。结果发现:首先,至少从3岁开始,儿童就能够根据他人的外部行为推断其特质,即进行特质识别;其次,与低频行为相比,高频行为条件下,儿童特质识别的成绩更高;最后,儿童特质识别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对积极行为的特质识别成绩显著高于对消极行为的特质识别成绩。  相似文献   

5.
学习困难儿童观看图片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学习困难儿童(学困儿童)观看图片过程的认知加工及眼动特性。要求被试观看图片后回答相关问题,并对观看过程中的眼动情况进行记录。结果发现,与学习优秀儿童、学习一般儿童相比,学困儿童提取图片信息的效率低,完成认知任务的质量差;在眼动参数上,学困儿童的注视次数多,眼跳距离小,与其他两组儿童相比差异显著。结果提示,学困儿童认知加工效率低与眼动模式差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78):161-162
本文以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经典三山任务,考查了学前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大、中、小班学前儿童在视觉观点采择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中、小班的学前儿童在自我和他人视角下的观点采择成绩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学前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对3至6岁的学前儿童而言,自我中心的判断都高于从他人角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以37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为被试,采用颜色图片视觉搜索任务的形式,要求儿童迅速判断由红绿方块所组合成的矩阵图片刺激界面的异同,并借助Tobii X120眼动系统采集和分析被试的眼动数据,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颜色视觉突显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在目标呈现的刺激界面的任务中,被试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显著增加;被试对2×2矩阵刺激界面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对3×3矩阵刺激界面的注视时间;被试对刺激界面进行任务搜索过程中,目标呈现方式与矩阵大小交互效应显著。因此,研究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存在颜色视觉突显,且这种突显在不同程度上受刺激材料的目标呈现方式及干扰项数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所谓能力判断.是指个体对自身或他人一般或特定领域能力水平的认识和评价,通常表现为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某项任务中成绩表现的预期。能力判断是儿童元认知发展的至要领域.儿童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评价将影响其对活动任务的选择与参与、付出努力程度和对成功的预期水平,并对儿童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学业情绪体验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以大班幼儿及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共228人为被试,采用图片测试法考察了其对数学任务图片和数学情境图片的基本情绪体验,及基本情绪体验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班幼儿与一、二年级儿童对非符号任务图片有较积极的情绪体验,但三年级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消失.儿童对符号任务图片的消极体验随年级提高而明显增长.三年级儿童对讲课和解题情境的图片均开始表现出显著的负性情绪.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幼儿的情绪体验不能预测其数学成绩,而在控制了年龄的影响后,小学儿童对符号任务图片和讲课情境图片的情绪体验能显著负向预测数学成绩.研究有助于揭示儿童早期阶段情绪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数学任务.  相似文献   

10.
弱中央统合理论是近年来用于解释自闭症个体认知特点的重要理论之一。本研究采用积木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对10名自闭症儿童和10名智力发展障碍儿童实施测验,以验证自闭症儿童在视觉加工任务上是否存在弱中央统合倾向。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和智力发展障碍儿童在这两个测验任务上的表现并未存在显著差异;实验材料的难度可能使得两类儿童在测验任务上出现了"地板效应";在镶嵌图形测验中,自闭症儿童从阴影型图片中识别出目标图形的能力高于智力发展障碍儿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索反馈学习中动机对PES的影响及其发展差异,此研究使用猜测与应用任务的两个不同版本施测了6—10岁的儿童、11—15岁的早期青少年和18—24岁的成人。研究结果发现三个年龄组都体现出显著的PES,但是没有发现PES长度的发展差异。对PES的任务阶段性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儿童组与成人组具有相似的加工模式。而青少年组与另外两个年龄组有着不同的PES变化趋势,在hot-GAT的低风险(保守选择)情况下,青少年组没有表现出PES效应。这可能与青少年阶段特殊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语义启动任务测查了12名自闭症儿童和控制组儿童汉语词汇语义加工和图片语义加工的状况。结果表明:(1)两组儿童在图片启动和词汇启动两种条件下都产生了语义启动效应;(2)与词汇相比,自闭症组更容易通过图片而通达语义;(3)与控制组相比,自闭症组通过图片而通达语义的优势更加明显。重点结合自闭症儿童超凡的视空能力对其图片语义加工的优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自闭症儿童对社交面孔的加工特点,选取6—11岁的有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各14名,让其观看20张两人面对面交谈的社交图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他们观看社交图片的视觉指标。结果发现:(1)自闭症儿童对图片中社交面孔的觉察时间显著长于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对社交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2)自闭症儿童对图片中眼睛和嘴巴的注视时间均显著少于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3)自闭症儿童和聋哑儿童、正常儿童一样,对图片中眼睛的注视时间均显著长于对嘴巴的注视时间。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设置情绪启动和语义启动两种情境,欲从两种启动后个体的认知偏向改变的角度对小学儿童情绪启动与语义启动效应进行直接比较.实验材料中的启动刺激为集表情信息和性别语义信息为一体的面孔图片,并对两种信息强度进行匹配,靶刺激为模糊面孔图片.选取三年级儿童共40名,让被试完成 SOA 设置为250 ms 的偏向判断实验.结果发现:在同样强度的情绪信息和语义信息启动条件下,基于各自优势的偏向判断任务,情绪启动的表现很典型,出现了与启动刺激一致性的情绪偏向.该结果说明,情绪、语义启动后对认知偏向的改变不仅仅由启动刺激的情绪信息和语义信息带来,同时也受到个体自身偏向的影响.启动刺激的情绪效价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加工,并且属于自动激活的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5.
阅读时,词汇语义经语音通达还是经视觉而直接通达,引起学术界很大的争议。本研究采用语义关联判断任务,以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比较他们进行汉英阅读时的词汇语义通达路径。结果发现,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词汇阅读,被试在对同音词进行语义关联判断时,不仅在错误率上比控制条件显著更高,而且判断时的速度也显著更慢,表现出语音干扰效应,这为汉英词汇阅读时语音信息获得自动激活提供有力证据,并支持汉英阅读时词汇语义经语音而通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在学校范围内对6到7岁儿童进行一个简单干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连续10次干预后,儿童的利他行为明显增加。这种干预包括放松训练、团体活动和增强安全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强化了儿童的利他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在合作、获得安全感和达到放松时所获得的这些体验,能够增强儿童对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意识,这种体验有利于儿童内在利他主义的出现。本研究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即利他主义是一  相似文献   

17.
虽然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明确自己的性别和年龄,但在5岁左右才能比较准确和稳定地判断他人的性别。对他人年龄的判断比较困难,7岁以下儿童绝大多数把身高作为判断年龄的主要依据。性别判断依据最常用的是头发长短或有无辫子。是否佩戴眼镜成为儿童判断性别和年龄的依据。儿童泛化使用的亲属称谓中父系称谓绝对超过母系称谓,反映了父系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虽然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明确自己的性别和年龄,但在5岁左右才能比较准确和稳定地判断他人的性别.对他人年龄的判断比较困难,7岁以下儿童绝大多数把身高作为判断年龄的主要依据.性别判断依据最常用的是头发长短或有无辫子.是否佩戴眼镜成为儿童判断性别和年龄的依据.儿童泛化使用的亲属称谓中父系称谓绝对超过母系称谓,反映了父系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前人的研究主要关注成人的MW ,鲜有针对儿童MW的研究,且研究从未考虑社会因素对于个体MW行为的影响,对MW的主观判断标准的个体差异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四、五年级的儿童作为被试,让他们完成一个改编的SART (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 ask )任务,并在任务结束后填写一份态度问卷,以探讨持不同外显态度的儿童在任务中心智游移的频率差异,以及他们对于心智游移的主观判断标准差异。研究根据问卷的得分将被试分为积极态度组和消极态度组,结果发现:(1)积极态度组的儿童在任务中的心智游移频率显著高于消极态度组的儿童;(2)积极态度组的儿童无法准确地判断当前自己是否正在发生心智游移。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表扬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策略,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质疑。研究发现:在成功完成任务后,接受能力和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均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认知、较高的任务满意度和积极的情绪;但当儿童遇到挫折时,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则对儿童产生了不同的长时效应。据此,教育者在表扬儿童时应注意:表扬应指向儿童的努力和策略运用而不是能力和个性特质;当儿童在简单任务上取得成功时,不要随便给予他们表扬;当儿童付出很大努力却依然遭遇失败时,应给予他们简单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