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资源是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综合。文章取《品德与社会》一单元教材为例阐述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取舍。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将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大纲、教材和教参上,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关注得很少。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正是新一轮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浅谈。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等文本资料;影视节目、录音、软件等音像资源以及博物馆教育基地等。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低学业成就、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有效性不足等等问题是当前教育教学、科研面临的难题,亦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以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为例,通过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迫切性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措施,得出只有从"立足课堂活动,善待教材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优化校本资源""注重生活体验,挖掘生活资源"等几方面出发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拓展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形式与渠道,构建开放性、动态的教学体系,使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活用教材资源,唤起学生感知教材是实现课标的重要体现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性功能。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  相似文献   

12.
李琴 《辽宁教育》2014,(8):53-55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成了当前教学中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但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研究看,还明显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轻学生资源的现象.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个: 首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用好教材资源,细化教学过程,利用社会热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品德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可以说新课程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新课程前进的过程中,教科书的变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品德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地走进社会去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东亚文化之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品德教学走向多元,走向开放,走向厚重提供了选择空间,将它融入到品德课程,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源源不绝的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