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勇 《课外阅读》2011,(12):150-151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和过程方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目前素质教育普遍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丈精神的树立,这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一谈有关人文素养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强调的是从人的情感、意志的角度培养人。物理学虽属于自然科学,侧重于智慧的启迪,但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观念、新的理论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在物理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正是物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还能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位,尽管直到今天分歧依然存在,但却日趋统一。一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包含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信息技术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以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二是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侧重于将信息技术作为  相似文献   

4.
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技术教育,也要重视人文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为桨,人文为舵,只有将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能利用技术造福自身和社会的人才.文章联系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并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彤 《教师》2010,(31):104-105
一、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服务 上好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社会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质量开设好信息技术课是校园信息技术装备的重要出发点,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到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在教学中要求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在我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韦新丹 《时代教育》2012,(19):138-139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提升信息素养以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在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本文探讨了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内涵、所需的条件和实施措施等四个问题,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意识就是学生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信息道德是指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能力是指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信息技术是人们操作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和手段的能力,也就是现在我国中…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使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在地理教育中,人文地理是渗透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应充分挖掘初中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1.
12.
13.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中学将"计算机"课程改成"信息技术"课程,这不光是名称的改变,其课程内涵与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中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驾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技能,信息伦理也从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伦理演变成为生活伦理。面对这种变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在内的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陈锦宗 《考试周刊》2012,(47):136-137
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应强化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重视对人文素材的挖掘;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在考试中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由于信息技术的“容器人”效应以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弱化,导致信息技术的负面作用日趋显现,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其可实现的途径在于:弘扬信息技术魅力,渗透人文思想;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例,促进学生的人文思辨;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重视信息技术人文精神,鼓励探索和研究性学习。如此,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信息技术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伦理道德在个体信息素养中起着灵魂和方向的作用。本论述了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伦理道德的意义以及当前条件下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等问题,强调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足够重视信息技术伦理道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学科意义上看,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知识能力层次上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从评价方式上看,目前这门课程还未出现具有选拔性的评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当前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了切实落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不但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且需要加强资源建设并采取建立完善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与考核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