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现代语境代中,电子传媒加剧了艺术/审美的"祛魅",赋予艺术/审美活动的那种神圣性与神秘性消失殆尽,整体性与中心化的原则支离破碎,分类界限走向解体和消融。加上消费文化逻辑的驱动,审美泛化的全面推进,"狂欢化"已成为这个时代艺术/审美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红字》乃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因霍桑的小说常以英格兰清教思想文化为背景,且以原罪赎罪为表现主题,从而使得人们往往从宗教的角度解读他的小说。对于他的代表作《红字》,国内学者也大多数以宗教的视野进行审视,诸如爱情与宗教的矛盾、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主人公的原罪与救赎等此类相关研究,而其它理论的观照则相对较少。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试从狂欢化理论层面解读《红字》。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4.
潮汕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潮汕古民歌由居住在潮汕的疍、畲、獠、俚等少数民族传唱,但根据潮汕民歌文献资料记载,至迟在明代潮汕地区已经有民歌文献资料存在,而清代以后潮汕民歌呈现了辉煌状态,渐渐被地方文献和文人笔记、诗词所关注.这些民歌呈现了潮汕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狂欢化的精神便是这种人文景观的直接呈现.本文拟从巴赫金诗学出发,探讨潮汕民歌的狂欢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T.S.艾略特曾说过:"我们所有的探寻的终结,将来到我们的出发之地。《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也是"迷茫的一代"文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内近些年对《太阳照常升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研究,写作手法,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原型批评,存在主义等角度解析该作品,但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狂欢化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该小说,并简单分析这种现象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6.
侯雨 《华章》2013,(27)
“狂欢化”理论作为巴赫金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开创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而且改变了人们旧有的思维模式,逐渐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狂欢思想的理论要点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体分析喜剧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影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影剧电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及人类早期社会与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现状的历时比较研究,还原巫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场域,从而为巫术正名,解除西方科学理性的文化霸权下对巫术的"他者"化定义,并进一步发现巫术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迷信的成分,但在深层本质上,它是民间狂欢化的自我救赎,是他们被压抑的自由生命意志的穷尽式探索与爆发。  相似文献   

9.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10.
这里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中有关“笑”的理论来分析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森.戴维斯的代表作《戴普特津三部曲》中的幽默成分,并得出该小说中的“笑”具有典型的狂欢化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公众的怒火》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去重新解读这部作品的狂欢化人物,可以看出,通过对官方权利的颠覆,文本实现了美国民众对追求自由平等精神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埃莉诺·瓦赫特尔(Eleanor Wachtel)在对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一次访谈中提到,"身份,民族归属和情感认同问题"似乎占据了翁达杰个人以及他所创作的所有角色。身份问题和为身份非此非彼的人物寻找归属始终贯穿迈克尔·翁达杰的创作中。1982年,翁达杰发表了小说化传记《世代相传》。这部打破虚构与真实,小说与传记之间界限的作品被琳达·哈钦誉为"挑战界限的巅峰之作"。本文通过分析《世代相传》一书所体现出的翁达杰而指出作家试图颠覆传统僵化的各种等级划分,模糊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国家之间的身份界限,从而为被边缘化人物摆脱身份困扰,重置这个群体在新的历史空间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点,从狂欢化时间、狂欢化空间以及加冕脱冕三个角度来探讨《罪与罚》中所表现的狂欢化特征,并体验其中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14.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点,从狂欢化时间、狂欢化空间以及加冕脱冕三个角度来探讨《罪与罚》中所表现的狂欢化特征,并体验其中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15.
在宋代文学史上,欧阳修是开风气的大家,然而他的诗文和词则呈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诗文是官方的、权威的,词是民间的、世俗的。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分析这种现象,从而进一步说明欧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狂欢化的一种方式,为多方位的认识宋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被称作史诗电影的《赛德克·巴莱》是由真实历史故事“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反映的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中州能高郡雾社的抗日行动。这次抗日行动是赛德克族的一场民族狂欢,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赛德克族热忱肯定现实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中呈现出热血的生命意志。为做“真正的人”,赛德克族人向死而生。同时,这次民族狂欢还让我们读出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的精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能在对立、碰撞、冲突间又相互作用和对话。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死刑游戏狂欢化诗学笑谑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波以游戏笔墨的刑场死亡叙事为切入点 ,使其小说具有狂欢化诗学特质、快乐的相对性精神、解构权力的功能及作者的死亡记忆和变异嗜死情结。从王小波的文学渊源和中国文学的源流上可以考察他的有趣、笑谑的美学追求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小说在借鉴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中,把写作的重心还是放在民间叙事的挖掘上,以此来体现他的人文关怀,这也是狂欢化思想核心,把关注的眼光前移,关心人民大众的苦乐,就其理论本质而言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的另样的人道主义。莫言的小说正体现了理性的高扬和野性的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