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珠 《学周刊C版》2014,(4):60-60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拥有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拥有“大语文”教育观,注重拓宽学生学习视野,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重视诵读以及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旨归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何要求?语文界人士对此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性质而言应以“人本”为核心——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其阐释依据如下:   1.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   长期以来,国内在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上,主要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过去由于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很多说法,众说不一,但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与精神世界的完美,即重视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由于先天具有的深厚蕴藏与鲜明的人文特征,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既是客观存在,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现代人”。如何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的渗透、开发和利用呢?本文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牟仲清 《甘肃教育》2009,(21):29-2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新课标中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无疑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特征严重缺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相违背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其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以语文学科之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为依托,并以文学文本之真切审美体验性、丰富的审美想象性、  相似文献   

10.
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人文性内容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和亲情,具有强烈人文色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张扬人文意识,落实以人为本,让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色彩更浓。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拥有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拥有"大语文"教育观,注重拓宽学生学习视野,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重视诵读以及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键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生活作文”。  相似文献   

14.
方雪华 《云南教育》2002,(28):25-26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学生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2001年颂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动。一、基本原则唤醒主体意识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将极大地完善语文教学。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语文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把人文性提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语文学科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从个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关注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人文语文”是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文语文”本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偏废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课改以前存在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泛化”问题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话,那么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人文性泛化”的问题也同样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它。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主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据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语文课所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