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育单位生均培养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单位生均培养成本核算是补偿教育成本耗费,确定教育收费标准、衡量教育投资效果、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但是,教育产出的特殊性,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多因素性,现行财政体制与财会制度的不一致性,又决定了教育单住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因此,必须选择实际可行的核算方法,通过必要的取舍、假设和替代,界定和匡算教育单位生均培养成本。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通高校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同时高校不规范收费现象的存在使得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以此为背景,针对生均培养成本计量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构建了普通高校生均培养成本计量模式,为普通高校确认并计量生均培养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校教育成本构成的特点,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可以科学、合理地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及生均培养成本,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有运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准确的计算生均教育成本,是制定高校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本文在确定生均教育成本核算周期、对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解决成本核算过程中和收付实现制的衔接问题,提出了运用UFO报表系统解决生均教育成本指标的自动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应纳入高校“生均成本”核算中的成本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校办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生均成本"的核算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重要的内容之一。直接影响高校"生均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因素是高校成本核算内容的确定,如何分析、确定高校哪些成本应纳入成本核算就成了"生均成本"计算的重中之重和依据。文章结合基层财务工作经验,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财会便〔2009〕62号]的规定,从费用类中的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等九大块入手,探讨、分析应纳入"生均成本"计算中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成本作为衡量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进行其核算将是必然趋势,而新高校会计制度的颁布为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新高校会计制度的角度分析教育成本核算,引入作业成本法,并提出几点关于成本核算的建议,旨在更好测算高校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相似文献   

7.
对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少雪 《高教探索》2001,25(2):71-73
当接受高等教育者应向培养学位支付一定的培养成本的观念被社会普遍认可之后 ,接受者应按照何种标准付费的问题就浮出水面来。而这一问题 ,目前在国内尚无定论。笔者认为 ,探讨这一问题 ,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的生均培养成本一位教育部负责人日前承认 ,确定完整意义上的高校年生均培养成本 ,在目前还有很多实际困难 ,暂时还只能按高校年生均日常运行经费来考虑收费比例[1 ] 。但这种计算方法其实是很不合理的 ,表现在 :第一 ,因高校中人员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教育事业费开支增大部分 ,部分地通过学生分担培养成本的形式转嫁到…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法》要求高校按照生均教育成本筹措办学经费。近几年来,高校收费成为热门话题,高校教育成本到底是多少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实施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特征、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应注意的问题,以推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生均培养成本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摊销费用、人员费用、商品和服务费用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共同影响生均培养成本。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省高职和中职校的生均实际成本分别为2.13万元和1.56万元,职业院校的生均实际成本远高于现行的生均拨款标准。同时,江苏省职业院校的生均培养成本也存在着专业、地区、等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的学费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收费过高,成为"乱"收费;有人则认为收费是培养成本的需要,学费收取是根据生均培养成本而定的。但是,至今为止我国的高校学生生均培养成本究竟几何,并没有权威机构给出一个权威的数据,即,收取学费的确定依据并非完全取决于生均培养成本。高校收支情况复杂,培养成本难以确定;不能以高校日常运行总成本作为收费标准核定依据,探讨了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成本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成本核算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依据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借鉴企业成本管理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普通高校的自身特点,在国家现有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前提和原则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创新性观点。希望通过作者的研究,为高校开展教育成本核算及评价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教育成本计量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 教育成本数据是对有关各方都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有必要进行计量。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三类: 统计调查、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和成本核算。从计量的主体看,教育成本有社会成本、学校成本和个人成本之分。学校的功能是提供教育服务, 所以学校教育成本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只有与提供教育有关的支出才可以计入教育成本, 其他如学生的补贴、学校附属机构的支出等与教学无关的支出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经济保障,1971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助学金制度。一直以来,国家助学金成为德国大学生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该制度也为促进德国教育机会的均等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德国政府推出了新的国家奖学金制度。这一制度能否真正成为继国家助学金及教育贷款后"大学学业的第三大经济支柱"有待实践考证。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作为企业、单位的资源进行核算和报告,为企业合理控制人才流失、合理评估企业资产、评估人力资源增减变化对企业增益影响提供有用的信息。传统会计没有单独核算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财务报告也未披露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本文侧重从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中实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教育成本核算特点及其意义的论述,分析了企业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的筹资渠道,探讨如何树立资产运营理念谋求发展,并结合企业办学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对学校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与核算体制,推进资产运营提出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力集中、财权下放”,成立会计服务中心;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核算基础;加强预算管理;合理使用资金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西兰政府在高等教育资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完善的资助体制,为大学受教育者,特别是成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资助,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然而在实践层面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即所谓的"校企合作失灵"。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本质上是向职业院校提供合作教育服务。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刻画出企业提供合作教育服务的行为特征,并构建出合作教育服务供求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企业供给合作教育服务不足的原因是正外部效应和不确定性;欲矫正校企合作失灵还需要在政府管制和财政补贴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间接补贴是为私有林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各种财政支出。我国林业间接补贴虽然总体趋势上扬,但还是存在水平偏低、补贴体系供给不足、补贴优先序不合理、重固定资产方面的“硬”补贴,轻科技方面的“软”补贴、生态环境基本建设支出较大,用材林基地建设支出偏低等特点。基于国外私有林补贴政策启示,私有林间接补贴制度的完善首先应重塑林业一般政府服务支出框架,具体包括林业科技投入优先、夯实林业基础建设、建立病虫害防控机制、深化林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其次是构建私有林补偿性补贴制度,如完善林业保险制度、构建收入安全网络等;再次是从加强金融信贷扶持以及轻税薄费,进一步深化林业税费制度改革两方面来完善私有林激励性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蒙古三个旗县的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寄宿生的超负荷学习和过度管制、生活条件和心理状况不良、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负担过大,学校管理面临困境等。其原因是:未能处理好农村学校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尚不具备实行寄宿制的"软硬件"条件;寄宿制学校的普遍建立影响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寄宿生的经济补助数量少、覆盖面不足等。对此,应实行农村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的均衡、协调发展,寄宿制学校要超前建设,保证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金需要,加大寄宿生的经济补助力度、扩大覆盖面。  相似文献   

20.
进行教育成本计量是高职院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计量过程中,要设置成本项目,记录、归纳和分配各项费用,汇总计算各项教育成本。计量方法有统计分析法、会计转换法、教育成本核算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