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吴会”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2课《隆中对》中有个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的“吴会”一词,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这样的:“[吴会(gui)]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吴会”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2课《隆中对》中有个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的“吴会”一词,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这样的:“[吴会(qul)]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相似文献   

3.
汉,就是汉水或汉江,它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联系南北,发源于陕南,经湖北注入长江,所以江、汉常并提,如《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除了地上的汉水以外,天上还有一条汉水,这就是银河。银河既叫“河”,又叫“汉”,叫“汉”又早于“河”。《诗经·大东》“维天有汉”,汉即指银河;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是指银河。“霄汉”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2005年8月第1版)中对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隆中对》第4自然段:"……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论述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中"吴会"中"会"注音为(kuài),笔者认为这个注音是不妥的,在与我校其他教师研讨的过程中,他们都是按(kuài)这个注音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勉县,即汉代的沔阳县,因其位于沔水(即汉水)之北,故名“沔阳”。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其出屯汉中,即实驻沔阳。其死后,“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由今勉县渡汉水,南行十里,即到定军山西北脚下的诸葛亮墓地,人称“武侯墓”。勉县武侯祠为全国奉祀诸葛亮最早建修的专祠,较四川成都武侯祠早建约五十年。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裴松之“注  相似文献   

6.
《隆中对》中有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吴会”中的“会”字,课本注音为“gu&;#236;”,词义释为:“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笔者认为此处“会”的读音错误,应读为“吴会(ku&;#242;i)”。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8.
郭锡良等同志所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内容丰富,编排适宜,注释精要,受到读者好评.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注释中亦有若干地方尚欠准确,故冒昧提出,以就教于注者与方家.一、《愚公移山》:“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注:“河阳,这里泛指黄河北岸.”按:“河阳”当为一具体地名,即河阳邑,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魏,汉置县,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孟县西三十五里处.《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其所言“河阳”即是.因其地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10.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11.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劝学》篇中注释(1)“[能水]指游水。能,动词。”这条注释值得商榷。“能水”怎么可以释为“游水”,而且还作了补充说明“能,动词”。这一补充就引导读者作这样的理解:“能”等于“游”。这是读者凭借整个注释的语言信息作出的唯一理解。“能”怎么等同于“游”?“能”是“能够”、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请献十金”句,课本的注释是:“金,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我以为这个注释不妥。《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后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见《康熙字典》)《孟子》:“于宋,馈七十镒而受。”赵岐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金是为二十四两也。”《墨子》与《孟子》均先秦作品,据此,“请献十金”句中的“金”字,应该用汉以前的货币计算单位去解释,即“一镒为一金”,这样才符合原意,与作品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召有司案图”一句,中专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一册对“有司”的注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这个注释与《辞海》、《辞源》基本相同(前者见缩印本162页;后者见1476页).《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官吏”.《新华词典》注:“旧时指官吏.”但均未说明这样注释的理由.笔者以为上述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仙桃职业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座落在素有“鄂中空地,江汉明珠”之称的仙桃市城区,东临武汉、西连荆州。北依汉水、南望长江,风景秀丽、交通便捷。  相似文献   

16.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都载荆州辖七郡,即南阳、江夏、南郡、长按、武陵、零陵、桂阳。然《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初为荆州刺史,延谋士激越为其画策,认为只要“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激而定”。这说明东汉末年,荆州却辖有八郡。那么,荆州八郡又指哪八郡呢以汉官仪》载:“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其中,“江陵”当是“江夏”之误。前七郡都是西汉以来既已设置的旧郡,章陵郡当为新增置的郡。然章陵郡为何时所置呢?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洪亮吉说:“案…  相似文献   

17.
“脉脉”常用来描写人,如汉·乐府古辞《视刀环歌》“今朝两相视,脉脉动人心”、汉《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成语“含情脉脉”等,这几处“脉脉”都表示人深含感情地凝视或深含感情的样子等意。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里,作者用“脉脉”来描写流水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呢?课文注释:“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这条注释包含两个义素:①没有声音;②深含感情。这当然是精当的,但忽略了“脉脉”一词的运用对于作者笔下“月色荷塘”恬静安闲氛  相似文献   

18.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19.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20.
说“深芜”     
据我所知,“深芜”一词,除了《佩文韵府》之外,只有台湾省编的《中文大辞典》和大陆编的《汉语大词典》曾收录,其他如《辞源》、《大辞典》(台湾省编)等均未见收录。《中文大辞典》注释曰:“杂草丛生也。引伸有繁杂之意。”其引例为《北史·儒林传序》,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见《中文大辞典》19册335页3栏)《汉语大词典》注释为:“芜杂。”其引例除去《北史·儒林传序》外,还有一宋人刘克庄喀江西诗派小序·潘邠老》“余旧读之,病其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