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峡中》是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极具文学批评史意义的一个文本,对它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批评不断深化的演进历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周立波就给予了《山峡中》“哀诉凄婉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50-70年代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学史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根源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其中,陈翔鹤内转的批评视角则肯定了《山峡中》的文本地位和价值;80年代的批评视域从之前的窄化开始走向宽广,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以文艺理论为支撑的批评和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山峡中》的文本意义与主题意蕴等,更是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在当下以个体为本位的时代即个体化时代,个体主体性作为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在论述个体主体性文学批评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论述“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所启示的批评观念的真正内涵,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机缘、理论因借及其批评实践,还批驳了对个体主体性批评的怀疑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古典文学的现代研读存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两种不同路径。京派以现代批评的方式介入古典文学,在批评测度及其表述、批评方法、批评视域上都显示出文学批评进入“现代”之后的鲜明特色。在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京派批评家立足民族审美传统、同时积极将文学和文学批评推向现代的思考和实践,迄今仍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一二十世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批评的时代。这个时代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要复杂得多,兴旺得多。不仅批评流派繁多,异军迭起,批评方法和技巧日趋多样成熟,增强了文学批评的科学意识和独立意识;而且二十世纪人类知识领域震荡,新的学术思想的不断涌现,都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文学批评。几乎所有能与文学发生联系的学科:哲学,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人类学等等学科都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崭露头角,而且身手不凡。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分解主义等等批评流派的进退消长和嬗变递进或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都极大地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表明了文学批评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批评真正成为“文学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学术的改造,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而理想的现代诗性批评范式,为作为美育的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能性。重建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批评指向及其有效性问题,在于通过反思文学批评的知识化维度,在新的操作平台上重建文学批评的艺术化之维,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作为美育的制度化保障及其“以美化人”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文学批评有了长足的进步,批评的质和量都有所拓展.澳门文学批评队伍大体由学院学者、作家诗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两栖”型人员组成.文学批评人员的批评实绩各有特色,各撞胜场.就批评队伍组成、批评对象范围和批评方法而言,澳门文学批评主要展现出本土性、业余性和杂糅性风貌.就批评本身的性质来看,主要呈示出温柔性和体验性特点.在澳门文坛,既有卓有建树的老一代批评家,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批评家.然而,与繁荣的澳门文学创作相比,文学批评尚显得有些滞后.  相似文献   

7.
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享有很高声誉,他把文学批评分成三种类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并认为这三种形态组成一个和谐的文学批评“共和国”。本文尝试对这三种形态作简要的描述和评论,并指出其文学批评“共和国”的思想是符合文学批评多元化之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是“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 ,集中体现了他新时期以来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发展历程。所谓批评的“圆形”境界既指我们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过程中 ,充分占有并尊重中西方几千年的文学批评传统 ,总结和确立的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 ,也指我们在从事文学批评学研究、从事文学批评实践中所应当具有的开放、宽容、宏阔的批评心态。“圆形批评”是王先霈在 1 992年正式提出的 ,但其“圆形”批评观念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 80年代中期。在整个观念形成史中 ,1 986年出版的《文学评论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话     
很多人至今还沉浸在对1980年代那个文学批评的黄金年代的追怀之中,它的热情、敏锐。对当代文坛动向的快速反应,都让人记忆犹新。新作、新人迅速地被发现,批评自信地对它们加以意义阐释,并确定其美学价值与历史位置。虽然80年代的文学批评在很大髓上是“现代化”意识形态的产物,某种意义上成了新启蒙主义的传声筒。一些事后看来或许更值得注意、更有价值的作品被遗落了。批评家或批评的霸权也排斥、压抑了另外的、不合主流美学观或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写作的可能性,但是,1980年代批评家整体的敏感、对文学的热爱、激情与才华。以及文学批评对人文知识界以至社会文化的辐射能力与影响力是让人怀念的。这与进入市场社会时代乏力的批评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文学批评的衰微相伴,是当代文学“史”的研究的巨大成就。作为当代文学的从业者。我们在为当代文学终于成为一门货真价实的“学问”而欢欣的同时。却无法不为与此同时批评能量的不成比例的萎缩而失落。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12.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3.
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批评不仅诗性优美,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针砭时代流风.他的深刻体味、鉴赏以及优雅素朴的文字一起构成了其早期创造性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中国理论界翻译、介绍了许多文学作品及其批评著作。这一流派的思想、文学批评对中国的文学及其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女性”的具体含义却很少给以明确的内涵。只把“女性”的含义做一个普遍的概化概念来应用。文章力图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阚下,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各个国家、重要流派中的“女性”的具体概念,给予一个明确的解释。以达到对“女性”内涵的多样性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三十多年来,雷达先生以特立独行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批评理论探讨铸造着自己的文学批评世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理论谱系、批评话语和美学原则,坚守着文学批评的尊严和独立价值,自觉地充当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导航者”和“守夜人”.在当今人情批评、圈子批评、酷评、媚评、空头批评、好话主义日嚣尘上,学院式批评走火入魔且大行其道的批评风气下,探讨和研究雷达文学批评思想对进一步认识雷达的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重建中国文学批评的精神形象和建设中国化当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社会形势与文化语境,提出“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概念。在同主流文学批评的对比中,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性质、观念、方法、成就及其特点,同时也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内部的构成及其不同批评家之间的个体差异。指出非主流文学批评对于三十年代文学批评格局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树立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文学批评模式。他使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实现了理论对接。李健吾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独立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原则,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文学批评学,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性质和基本范畴、理论体系。文 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批评活动系统”;文艺学中的“应 用科学”是其学科性质;作为独立学科的文学批评学,应当是以本质论、标准论、方法 论、写作论、发展论为基本范畴,以批评对象与批评观念、批评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为 核心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即关于文学批评的一般原理、原则及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葛红兵是当代文艺批评界颇具个性的大家,从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来看,他以充满朝气的新锐性而成了文学批评界一道亮丽景观。全文力图从三维立体坐标轴内外来阐释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自群体文化批评到个体文化批评、伦理文学批评到身体文学批评的理论构架和趋势,运用不同的空间视域观察其出于斯而高于斯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0.
在《简.奥斯丁与帝国》中,赛义德以后殖民批评的视角,采用“对位阅读”的批评方法,对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地理”“、空间”体系概念,分析阐述了“叙述与社会空间”的关系。赛义德对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的理论见解,以及对文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化策略,使文学和文化批评具有广阔的历史文化视域。赛义德的《简.奥斯丁与帝国》为后殖民批评的美学分析提供了经典范例。该文结合这个范例,研究赛义德的“对位阅读”批评方法,不仅对于透彻理解他的后殖民理论有所助益,而且对于我们的文学批评方法的丰富发展也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