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第一册“认识物体”,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相近的,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为学习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等概念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创设情境,构筑生活化课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2.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使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观察中感受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小学的几何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位置关系变换、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大小、形状等,作为一名具有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本文就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知识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一、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几何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影子,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几何图形,进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实践。这些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中段的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知,体会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世界,由此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学习。现将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分述如下:一、运用实际的物品,通过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段的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实际物品的认识,仅仅停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它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并让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发展,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1.联系生活,建立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学习新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品形状相近?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茶叶罐、药盒、小皮球、魔方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使他们知道这些物…  相似文献   

6.
物理是一门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自然科学,在“压强”这一章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一方面学生比较熟悉,比起“某物体”“一小球”等抽象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用来进行物理实验的,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激发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7.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2.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观察物体》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贯彻新课程理念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原则,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探究与思考,尽可能地依靠学生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破解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体积计算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活动过程中,教师讲述爱迪生巧测灯泡体积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活动。活动一:改变水的形状,测出水的体积;活动二、三:利用中介物测出鸡蛋、乒乓球等物体的体积。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运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应十分重视的问题。教师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几何图形的概念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而来的,它们反映了物体在形状、大小、位置关系方面的一些本质属性.因此借助于实物教具,结合图形,往往能使一些较复杂的概念、定理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从而,容易为初中学生所接受;同时,通过教具的演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发展智力.1 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一章“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数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手段至关重要;同时还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张健 《四川教育》2002,(9):38-39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这里所指的学习者的“经验”,主要是指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基础;而…  相似文献   

15.
使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措施,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方法。追根溯源,激发学习兴趣。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学数学兴趣作用的论述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的探讨,阐明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一、深入挖掘教材,利用好新教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二、利用生活素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学会应用数学,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学时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一、创设好情境1.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联系生活实际、和谐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更热爱数学,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情境引入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充满数学知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据调查表明:有86%的学生认为,用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学知识的开放程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中选择信息,学会组合条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