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卉 《中国广播》2006,(7):50-52,62
在姹紫嫣红的广播剧百花园中,广播短剧以其“短小精湛”而独秀一隅。作为一种特别的广播剧样式,它有短小灵便、戏剧结构不拘一格的特点,有虽然单纯却不失深刻的题材,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通过语言、音乐、音响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人世间悲欢离合,纳千里于尺幅,给听众留下丰富的想象  相似文献   

2.
弄清广播剧语言与话剧语言的异同,对于提高当前广播剧剧本创作和演播的水平,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语言是人类唯一完善的交际工具,它能够最直接、最迅速、最鲜明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量运用语言的活动,构成了当代人生活中重要的成分,其间隐藏着最能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令人激动的因素。只有大量运用语言的活动,才能真实、生动、典型地再现当代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感情。虽然在广播剧界出现了英国纯音响无语言的广播剧《复仇》,这仅仅是对音响丰富表现力的一种探索试验,并不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次全国广播剧评奖会议不久前在北京举行。《金鹿儿》等15个剧目获奖。《内当家》等15个剧目受到表扬。这30个剧目,是去年12月在长沙举行的全国优秀广播剧初评会议,从各台推荐的50多个剧目中选出来的。 30个剧目中,有正剧,有喜剧,有的接近话剧,有的接近歌剧,有的近似电影,但又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基本可以反映目前我国广播剧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1991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徐文武剧作选《生生死死总关情》。该书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厚生作序,21万余言,选入剧作20部。包括电视剧、广播剧、话剧、微型广播剧、连续广播剧等。这是徐文武同志几十年来在广播事业上辛勤耕耘的成果汇集。其中有全国第一部连续广播剧—根据雪克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战斗的青春》(共  相似文献   

5.
襄樊电台姚华创作的广播剧《清水湾的风波》(以下简称《清》剧),以洗练的笔触展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矛盾,塑造了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该剧的编导、演播者、录制者以敏锐的审美表现力,忠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评述。一、深蕴的戏剧冲突广播剧是具有戏剧性的听觉艺术。《清》剧围绕计划生育工作的艰辛这一条主线,通过在典型环境中活动的典型人物展现  相似文献   

6.
曹禺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话剧大师,其话剧作品具有尖锐的冲突、丰富的情节、紧密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等鲜明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在话剧舞台上频频演出,还常常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被改编搬上银幕.到目前为止,曹禺先生被搬上银幕的话剧作品集中在解放前创作的四部名剧,即《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这也再次证明了这四部名剧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7.
这次介绍《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编》的《文艺性节目》、《广播剧》、《电视剧》三章。一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是一个庞大的节目种群,如按照艺术种类分,一般分为音乐节目、戏曲节目、曲艺节目、文学节目,电影和话剧(通常以录音剪輯形式播出,对话剧有时也进行剧场演出实况直播)、广播剧。电视文艺虽然也采用这种分类法,但尚未普及。本书作者认为,按照艺术种类进行文艺节目分类,并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各类节目的  相似文献   

8.
自1984年全国首届“丹桂杯”评奖以来,黑龙江省计有20部广播剧在连续八届全国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八连冠”。这在全国艺术类评奖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被全国广播剧专家和同行们誉为“黑龙江广播剧现象”。“八连冠”的实现,不仅是当今广播剧工作者拼搏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老一代广播剧人毕生心血的结晶,是社会各界多年来精诚协作的成果。当前,广播剧已经列入国家“五个一工程”,而我省广播剧《地质师》又荣登“五个一工程”榜首,这更加激发了全省广播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广播剧生产数量上升,质量提高,一派春潮涌动、百花…  相似文献   

9.
叶坚 《视听纵横》2002,(6):43-45
虽然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包括话剧、戏曲等)同为艺术,但顾名思义,广播剧诉诸听觉,而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则诉诸视觉。因此.广播剧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的艺术;而电影、舞台剧和电视剧则被称为“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时空结合艺术”(汪流《电影编剧学》P1、P53,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也就是视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桑世兴 《声屏世界》2002,(11):37-38
2002年夏天香港新城电台曾召开了《让我爱一次》广播剧记者会,庆祝该广播剧获得3700万人收听,该剧于6月3日于新城娱乐台推出,并被广东电台“城市之声”频率引进。国内广播发展的历史虽然要比电视的时间长,但是在广播剧的发展上却并不算成功,尤其是近年,大多数广播电台都没有了广播剧的身影。相比而言,香港及台湾的广播节目中,广播剧却往往能成为吸引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节目,这说明,广播剧的市场并没有失去,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开发这一市场而已。国内的广播剧市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上表)可以看出,1998-2…  相似文献   

11.
权胜 《中国广播》2015,(2):87-92
广播剧《功夫》获得2014年亚广联奖广播剧类推荐奖。本文通过对《功夫》立意的阐释和剧本创作、演员演播、后期制作的具体分析,探讨了什么是广播剧的魅力,如何把广播剧做得好听、好看,让听众爱听、听了以后还能思考。  相似文献   

12.
广播剧《三体》以丰富细腻的声音细节,营造出具体真实的故事情境,塑造出一系列鲜活立体、有丰富侧面、有成长转变的人物形象,建立起渺小个体与浩瀚宇宙的现实联结,令三体宇宙有了真实的质感;以视觉留白、听觉留白、冰山式的叙述风格,为听者拓开自主想象、抒放情绪、沉浸思考、猜测回味的广阔空间。作为声音艺术的广播剧,具有比视觉艺术更强的说服力、更近的审美距离、更明确的内容指向,这是广播剧沉浸感和吸引力的来源,而其中隐含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探讨。  相似文献   

13.
广播剧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表达方式,它可以运用语言以及音响等多种方式来唤起听众的想象力,塑造广播剧的人物形象,传达广播剧所要传达的主题。广播剧的导演是广播剧二度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广播剧剧本的解释者,这就对广播剧导演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何准确地把握广播剧剧本的核心精神,如何更好地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成为广大广播剧导演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均 《记者摇篮》2005,(9):29-30
广播剧《寻找》、《呼唤》先后获省第八届、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省优秀广播剧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研究会一等奖.这是全局、全台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我创作两部广播剧剧本的实践谈一下有关精品创作的体会和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前发生在美国的这场假新闻闹剧,除教育了当事者之外。是否也给今天的传媒以警示? 1938年万圣节前夕,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水星剧团”的导演韦尔斯异想天开地把科幻小说《宇宙战争》改编为广播剧上演时,他确实没有想到这部短短几十分钟的广播剧竟然在美国引起了如此大的恐慌。这一事件也为社会学家研究大众传播事件引起的恐慌行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使得这  相似文献   

16.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南昌市委宣传部联合录制的三集广播连续剧《马克思的一天》是一部富于艺术穿透力的精品。它通过描写马克思一天的生活,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国际共产主义先驱者光辉灿烂的一生,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铸造了共产主义理想与追求的精神之魂,为中国的广播剧艺术乃至世界广播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江西广播电视奖——第四届广播文艺、第七届广播剧评选,5月29—30日在南昌揭晓。从省直和各地、市、县广播电台(站)推荐的13个广播文艺节目和7个广播剧中,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8个。本届参评节目,总体来说,时代感强,地方特色鲜明,大多数作品体现了广播特点。有的节目不仅可听,而且愿听、想听,这是因为听时有乐趣,听后有余音。如获一等奖的音乐专题《来自〈春天的故事〉的故事》(南昌台),就是这样一个好节目。随着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播出,一首讴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歌曲《春…  相似文献   

18.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其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目前,在广播剧的制作中,对语言和音乐的重视自不赘言,而对音响效果的重视远远不够。 美国大片在音响制作上的执著与考究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拯救大兵瑞恩》中子弹打在坦克装甲上的尖啸声,《魔鬼与黑暗》中那头杀人狮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低吼,《侏罗纪公园》里霸王龙令人震撼的沉重脚步声……启迪我们对广播剧的音响艺术不能等闲视之。 广播剧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甚至修养,还通过动作音响来补充和完善人物形象、通过动作音响洞悉人物的情感世界,运用环境音响  相似文献   

19.
戏曲广播剧(或称广播戏曲)是近年来出现在广播文艺节目中的一个新的品种。它把戏曲和广播剧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产生了更加真实,更加动人的艺术效果。我们在中央台和各省、市兄弟台制作戏曲广播剧的启发和借鉴下,也作了初步的尝试。由于我们对这一新的品种从实践到理论还处于完全无知的状态,因此,在学步的道路上,想选择一条较为方便的捷径。于是,想到了先从较成熟的作品中进行改编。这就是我们选择川剧《火红的云霞》改为戏曲广播剧的动机。然而,实践证明:这也并非一条便捷之路,只不过较新起炉灶,减少了一些组织工作上的环节,同样经历了戏曲广播剧制作的思索和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20.
齐宇翔 《视听》2018,(6):21-22
"微广播剧"是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实现融合各种媒体传播的广播产品之一。本文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广播公益微广播剧《小扬飞飞》的创作实践经验为例,探讨分析这一类型微广播剧的创作规律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