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4年10月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将部队改组为国民军,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政,举世瞩目。从此中国共产党更加强了对国民军的工作。1925年4月在李大钊和苏联的帮助下,冯玉祥接受苏联武器援助和顾问,允许国民党派政工人员到西北军①中宣传三民主义。9月冯派遣以熊斌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赴苏考察。1926年5月9日冯到达莫斯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访问。在此期间,正式加入了国民党,并派随访的高级将领刘骥、李鸣钟赴广州与国民政府谈判。愿以信奉三民主义、执行三大政策、全军加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后期冯玉祥联蒋清共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后期冯玉祥联蒋清共的原因剖析孙泽学关键词大革命;冯玉祥;联蒋;清共;原因1926年秋,冯玉祥在大革命的感召下,于9月17日举行了有名的五原誓师,揭起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旗帜,与共产党人并肩携手,改组国民军,开辟了北伐的...  相似文献   

3.
邓演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大革命时期,他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和汪精卫的动摇叛变。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痛心疾首,愤然出走,流亡异国。两年半的流亡生活中,他走访了社会主义苏联,在德国柏林博览群书,专攻政治理论,更多地接触了马克思学说,认为马克思用  相似文献   

4.
谭平山和邓演达是大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两人曾一度合作共事,对农民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为推动农民运动作出了贡献。在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利益方面,两人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两人的理论因没有得以实现的现实环境而陷入困境,但两人在农民问题上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东林党是大地主集团的反对派。它的发源地主要以太湖沿岸的三吴地区为基础。自万历33年,东林学风不断扩大,渐及州县,到万历39年,已波“及浙中诸郡”,进而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史学家谈迁曾对三吴地区以外的东林党人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描写,他  相似文献   

6.
1626年冬,从广东出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在进展到长江流域后,冯玉祥所属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战争,出兵甘、陕,并向河南进军,形成了南北大会师的新局势。但是,当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发展之际,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买办资产阶级加紧勾结,阴谋从内部来破坏中国革命。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举行了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实行血腥屠杀,接着广东反动派也按照蒋介石的密谋制造了反革命政变,东南各省陷入了白色恐怖。这时,武汉政府虽然还管辖着湘、鄂、赣三省,工农运动仍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机关对邓演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高度赞扬、争取合作演变为不信任、疏远、断绝关系,到出现对抗态势。原因有三个重要方面: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左”倾错误指导;中共处在幼年时期,领导机关未能完全掌握住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并出现三次“左”倾错误;邓演达及以他为首的第三党对中共和中国革命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才对邓演达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七年武汉时期是“北伐时代的最高峰”。①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这一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武汉政府的重心”、②“有力的支柱”。③为了排除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干扰、坚持国共合作、反击蒋介石的个人军事独裁、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邓演达高举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大革命的关键时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武汉的光复,农运的公开,行运的迅速,使湖北农运后来居上,尤其是土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更使农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二次革命战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巩固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不断追求进步和向往光明,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早期革命活动曾得到李大钊、刘伯坚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帮助,对中国革命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关切。但遗憾的是,在大革命后期,他  相似文献   

11.
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和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反右派斗争是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进攻的一次政治斗争,在当时发动是必要的,但斗争的扩大化却是错误的。反右倾斗争是在全党范围反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是党内矛盾,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一、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展开整风运动。但是,整风运动开始不久,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肆意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产党执政,妄图取而代之。6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  相似文献   

12.
武汉的光复 ,农运的公开 ,行动的迅速 ,使湖北农运后来居上 ,尤其是土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更使农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二次革命战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巩固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3.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三: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党的领导人和国内权威出版的专著中;三是"抗日反蒋"的提法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能完成而中途夭折了。在分析其原因时,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后期没能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是其主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对于此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土地革命还存在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在大革命后期,中共应该千方百计地支持农民的土地要求,团结国民党左派,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挽救中国革命进行坚决的斗争,另一种意见与此对立,认为在大革命后期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不具备,不能开展土地革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能不能开展土地革命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而定,不能笼统地说能开展或不能开展。笔者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既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主观认识水平,也不具备开展土地革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5.
汪精卫和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态度前后多变。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未能根据这一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而推动了对汪、蒋的制约。中共对汪、蒋策略的失误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文针对目前史学界有些同志认为,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不是国民党左派、中共的亲密朋友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邓演达无论在大革命失败之前或之后,始终是国民党左派、中共的亲密朋友。作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一是他始终坚持反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并为此而英勇牺牲;二是他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三是他并沒有抛弃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对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批评在许多地方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既要有坚定不移的革命原则,又要有灵活机动的策略思想,而且还必须善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各项艰巨任务,实现宏伟远大的斗争目标。在坚持无产阶级总的战略原则的前题下,党的政策和策略,必须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语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由最初的反蒋抗日,过渡到逼蒋抗日,最后发展到联蒋抗日,就是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结合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初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反帝斗争的重要思想与策略。考察、研究这一时期陈独秀反帝斗争思想与策略,是对陈独秀研究的深化,也可见证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西方帝国主义对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的政策,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在反包围反侵略的同时,开展了反孤立、反封锁的斗争,粉粹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这场斗争的情形和历史经验,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是我国革命史上,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时期。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党的政策随之要作相应的转变。一切正确的政策,都是来源于对客观形势的正确估量;不弄清当时形势的变化,就会对党在当时政策转变,作出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解。在这个时期,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际上法西斯势力猖獗,德、意、日法西斯帝国主义为争霸世界而发动侵略战争早就剑拔弩张。日本帝国主义在一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