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市从2002年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14个区县先后全部开设“历史与社会”课,教科书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两个版本。“历史与社会”是国家课程改革中新出现的一门文科综合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目的是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门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它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但是,在五年来的课程实验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不得不放弃这门课程,重新选择分科历史课程。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社会》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课程。作为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选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特别是在“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过分追求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能力的培养,这犹如给传统的社会课教学吹来一阵春风——清新悦人。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依据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基本理念编制的《面向2l世纪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先后提出以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地位为目的,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本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全,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等基本思想,以充分体现“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设置的综合课程。它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所指出的那样,“承担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7.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 学习型”教师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本课  相似文献   

8.
综合课《历史与社会》由“社会”和“历史”两大领域组成,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为目的。新的课程、新的知识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 《历史与社会》学科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地理以及其他人社会科学教育与技能的综合科课程,这门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在体验和探究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认识乃至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比起传统的《历史》、《地理》分科设置在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此外,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的主要内容也应该纳入《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与社会》整合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体系;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应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秋梅 《湖北教育》2007,(11):27-27
STS课程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的一门新型课程,即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该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美国有些专家甚至把STS课程称为新的公民课,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学习的。我认为STS课程理念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基于自身经验,我将谈谈STS课程理念下实施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和平 《教师》2008,(11):43-44
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指出: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师要切实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把书本知识和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社会研究协会指出,学习社会课程是公民参与民主社会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理解社会活动。一直以来,美国把培养民主公民作为社会教育的使命,认为社会课程应该关注作为公民必备的知识、态度、价值和技能。他们认为儿童在小学期间理解民主公民的观点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在这些方面为学生提供积极的经验,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民主的历史和基本观念,激励小学生参与民主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发展性、行动性,重视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理念.凸显这一理念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德国职业学校课程模式所进行重大改革的产物.它以职业行动能力开发为目标,将指向职业实践的行动领域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指向当今或未来职业的行动能力.这对于当前正在探索中的我国职教课程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慧 《海南教育》2014,(18):61-62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历史与社会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以地理、历史和其他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就是满足公民教育的需要,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黄海娟  杨娜 《成才之路》2023,(16):121-124
“社会与情绪”课程是近年来教育从业者开始广泛关注的新兴教育领域,研究表明,其对解决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具有预防性作用。文章结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在操作层面将“社会与情绪”课程理念落地,并获得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力图真正帮助学生在情绪力、决策力、自控力、学习力、人际力和适应力等6项核心能力上得到提升,以有效达成课程的总目标,让学生在社会中成为有用、有价值的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科特征与使命.它包罗了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崭新的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更强调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连碧红 《文教资料》2013,(19):162-164
生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其学科特点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教学方式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课程的重心在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指导。品德课程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凸显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