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平  石阶安 《考试周刊》2008,(16):35-37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国家明确要求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要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工学结合涉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两者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目标的相对性统一,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它能有效加强真实工作环境下  相似文献   

3.
费洪华 《考试周刊》2011,(31):197-197
2005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相似文献   

4.
信息综揽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本刊讯)教育部日前发文,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通知指出,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通知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培训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保险是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手段.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的健康开展,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完善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的制度建设.应强化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制度,从建立健全实习法律法规的角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可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当前职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传统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职业教育学生即便在校开展培训或者校外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十分有限。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采取"教师+师傅"的双师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共同提升。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需要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估方式,需要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估的方式。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评估。  相似文献   

10.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目光短浅,定位不准的问题,企业不负责,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阻碍了这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通过签订协议方式约束学生的行为,划分企业和学校管理职责,有效推进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11.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是以企业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并管理学生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简单分析了当前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借助现有的网络技术,设计了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参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与指导.该文在对顶岗实习功能、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职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基本教学制度确立下来。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前需要做什么,企业需要学校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与企业紧密相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工作性质,并借此环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让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从而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带着这些问题和目的,作者和其他教师通过现场观摩、问卷、座谈、员工单独访谈等方式进行企业调研,与中职技校同仁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3.
国外职业教育的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存在以企业为主体和以学校为主体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经费投入、设备提供、师资配备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文章从这两种模式出发.介绍了一些典型做法,并指出校企联办实习训练中心、推行“模拟公司”办学模式、构筑终身教育的实习训练集团、创办企业式的学校等实习训练基地建设途径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尝试。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多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牵涉学校、企业和学生。实习项目教学化的灵魂是学生,核心是弹性的实习项目。通过换位思考、协调沟通和制度完善等方法,在三联互通信息模式下重视实习项目教学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进学生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更能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校07级模具(联合)班学生实习的单位和岗位,从提高学校推荐的岗位的吸引力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入手,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增强职业教育对企业、模具专业、学校管理和学生的服务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存在着企业无法或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学生不愿或难以完成实习任务、学校片面理解顶岗实习和缺少完善的实习模式等问题,使得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工作难保质量。"认识实习"模式作为"专业实习"的实现形式之一,其与"顶岗实习"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以实习后的留岗就业为目的,具有专业面向广泛、周期短、安排灵活等特点,可以加速职业教育学生身份转变过程,进而帮助学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要与社会就业实现"零距离"接轨,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企业中去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达到"生产育人"的目的。如何管理好实习学生,是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新情况,学校要开拓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校、年级组、家长、实习单位和顶岗实习学生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实习管理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