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省井研县的廖平是近代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他一生学经六变, 自号六译先生。他的经学第二变曾给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以影响,康有为据以写作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戊戌变法时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戊戌变法前,廖平改变了经学第二变的观点,而进入了经学第三变。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及廖平这一思想变化时说:“晚年受张之洞贿逼,复著书自驳,其人固不足道。”认为廖平经学第三变产生的原因是受张之洞的贿逼。此说一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1,(5):143-144
<正>作为近代思想家的廖平,其一生思想多变。经学思想方面,大的变化就有六次之多,如:第一变,平分今古;第二变,尊今抑古;第三变,大统小统;第四变,天学人学;第五变,人天小大;第六变,五运六气。《四益馆杂著》是其经学四变前后的作品,他在该书中说:“学经四变,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只有发明尊孔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廖平经学分期历来以“六变”说为准,这与后人所持之廖平早期经学有较高价值而中晚期经学思想古怪不足道这一刻板印象有关。若以廖平一生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背景重新看待其中晚年经学思想发现:廖平经学是首尾一贯的孔经哲学体系。新经学分期新说基于廖平经学研究态度、首尾一贯的尊孔尊经宗旨和三期层层推进的逻辑联系三方面理据论析分期新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还廖平新经学本来面目,以便同情了解和平情评估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学大师廖平评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学大师廖平精熟汉师家法,长于礼制,善说“今古”,度越前贤伦辈。廖平学经六变,其“一变二变”最可观。其“尊今抑古”,具有社会和学术两大效益;其疑古精神、素王改制思想,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进而引发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古史系统进行重新清理的“古史辩”运动。廖平为学屡变,而不变者是尊孔尊经,“尊孔”是尊“托古改制”之孔,“尊经”是尊为后世制法、因时制宜、为时损益之经,实质是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改革的“立足点”,因此廖平之学术创见具有振奋民族自尊心之功。但是受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廖平接受西方新学说、新理论十分有限,以致六次改变其说,亦未能自安,用心可嘉,而其实功未竞,这正预示了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过渡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之真面目;以回归学术精神的姿态,开创了新时期“六义”研究接续学术传统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廖平一生学经六变,就其经学理论而言,不脱尊孔尊经的基调。但是,廖平所尊的孔子已经不是传统经学的孔子,而是带有近代色彩的孔子;他所尊的六经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经学经典,而是带有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的近代时代特征。廖平的经学体现了经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江永力主《河图》《洛书》的真实存在,而被排除在主流易学研究之外,但他的“卦变”说却极具学术价值。江永提出“以相反卦为卦变”的主张,在批评朱熹“卦变”说的基础上,构建其特色。首先,他“以相反卦为卦变”,以解决彖辞中的“往来”、“上下”等问题;其次,他的“卦变”说不涉及爻辞,从而避免了爻位的“升降”问题;另外,他否认“卦变”的多源途径,主张一卦自其相反卦而来等。江永自叙其“卦变”说源自薛温其,其实继承和发展了朱震、俞琰、来知德、黄宗羲等人的“卦变”理论。他的“卦变”说虽然应验之处颇多,但仍然不能一以贯之,“以相反卦为卦变”忽略了“相对卦”的“卦变”问题;他的“卦变”说以解释彖辞为目的,有附会的嫌疑和不能“归一”的弊病;他注重彖辞的变化而忽略了爻位的升降,不符合《周易》“唯变所适”的原则。总之,江永“卦变”说能够将“相反卦为卦变”的理论臻于至善,但仍然不能解决“卦变“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8.
钱玄同一生先后受到古文家章太炎和今文家崔适两人相反的思想影响,但对两派都不满意。他以时代的眼光跳出家派,对经学进行批评,认为经学与孔子无关,“经”在实质上是史料,并身体力行对这些史料进行考订和整理,还“经”以本来面目。在近代孔子偶像地位的动摇、经学市场的消失、经书变为古史资料的过程中,钱玄同的经学思想和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与其说是一位史学家、文论家,不如说是一位思想家。乾嘉学者为考据而考据,章学诚却在思考学术的意义何在。他提出"六经皆史也"与传统经学之"经学即理学"相抗衡。他认为"六经皆器",只不过是"先王之政典",因此经学训诂不足以明道,而通过文史却可以见道。由"文史见道",章学诚将文、史、哲都结合到了一起,指向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使文与史都有了哲学意义,也使哲学不流于空泛。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论文议史,直指文心史意,见前人及时人所未见之处。  相似文献   

10.
廖平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六经"在廖平的经学、哲学研究中处于中心位置,但他对"六经"的认识却历经"六变",在后"四变"中,不断纳入各家学问,将之放在孔子与孔经的统摄之下,用"翻译"的手段给予了"六经"各自不同的地位。对马一浮而言,"六艺"绝非"六经",更非学习的科目,而是代表一切固有的学术与心性,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又融合了佛学、道家和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心统六艺"为核心的儒学哲学系统,颠覆了将"六艺"认为只是儒学思想一部分的狭隘看法。  相似文献   

11.
廖平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所在的年代是儒学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步走出历史的时代。所谓廖平与近代经学的终结,一是指他所建构的孔经天人的经学理论,最终完成了使经学完全脱离现实和历史而走向终结,廖平经学理论以尊孔、尊经为宗旨,但孔子和六经事实上都被廖平所任意篡改,名为尊孔、尊经,实则视孔子为玩偶,六经为躯壳。杂引诸说,牵强附会,其结果漏洞百出,互相抵牾不说,尽管从主观上维护经学,企图为经学设计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从形式上对孔子和六经作了登峰造极的神化,而事实上,这一切本身正意味着对经学的否定。二是经学作为西汉中期以后,中国诸王朝的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学说,它包含了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社会思想、道德准则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所谓经学时代,即经学作为政治统治学说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时代。随着帝制时代的解体,经学时代也必将终结,这也就意味着经学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准则并为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理论依据的时代的结束。三是就经学史意义而言,廖平经学“平分今古”的发明以及以地域论古今的创获,又最终完成了清代经学复古两汉经学直入周秦的学术历程,解决了经学史上经今古文之争的千年诉讼,从学术史上为千年经学的这一核心争论画上了句号。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廖平经学宣告了中国传统经学的结束和现代史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前贤纵论近代经学,多盛推廖平。廖平以经学六变闻名于世,研究其著作。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廖平的不少著作,原本是作为某一变的书面写成,但今存的版本却掺杂了很多的后来的思想内容。要将这类著作严格地作为某一变的思想来研究,首先就得确定原作的内容,排除其后来掺杂的东西,这就需要考辨其书的流变。 在这类著作中,《知圣篇》最具代表性。它是廖平经学第二变的代表作,康有为曾据以  相似文献   

13.
马班二人学识渊博,皆为“通儒”。他们二人都论述了自孔子以来的经学发展历史,尤其是叙述了汉初以来经学的传授与继承,但是司马迁和班固二人对待经学的态度是并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谶纬是汉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来解释经学而产生。谶纬盛行是与经学自身的发展分不开的,它与汉代儒生的社会地位有关,又是“学随术变”的必然。在特定的环境中,谶纬被一些人用作王权争夺的工具。王权们不断改造谶纬的功能,使谶纬限制王权的积极功能减弱,加上学者对谶纬的怀疑批判和古文经的突起,导致谶纬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5.
西汉后期出现的经学谶纬化思潮是汉代思想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研究汉代思想史,不能不考察经学谶纬化的过程,今、古经学派对于谶纬的态度及其与谶纬的关系不完全相同。儒生的方士化是经学谶纬化的前提,而“学随术变”则是导致经学向谶纬化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廖平的早期经学备受肯定,而中晚期经学思想历来多为负面评价,或曰“越变越奇”,或曰“经学终结形态”,评论者多从意识形态角度视之为旧的思想形态和学术范式的没落.若将廖平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近现代学术思想大背景重新看待廖平的中晚年经学思想,其中晚期经学思想应对古今中西之争,并为中国哲学主体性建构付诸努力.观照廖平首尾一贯的孔经哲学体系,其新经学转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所倡导的孔子观与他的经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在他之后,孔子在中国思想领域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鬼”的过程。康有为则是这一激进变迁过程的始作俑。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是“经学极盛时代” ,但是后期的社会动乱使之急剧地由盛转衰。其后 ,六朝经学经历了由复苏到拓展的艰难历程。三国是儒学复苏的初始阶段。孙吴地区的经学是东汉经学的绪余 ,古文经学因统治者提倡而相对活跃。西晋经学呈北盛南衰之势。由于道家文化的兴盛 ,儒学影响力减退 ,经学研究进展不大。东晋崇儒抑玄之风渐兴 ,会稽、豫章等地学者治经实绩稍著。刘宋与南齐时期“家寻孔教 ,人诵儒书” ,崇尚儒学的社会风尚普遍形成。梁朝及陈朝 ,经学进入兴盛时期。学者多“博通经传” ,义疏都立言浩繁。其学风与实绩对隋、唐经学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淳研究一直局限于理学范畴,即使朱熹经学思想被高度关注之际,学界对陈淳经学思想研究仍旧寥寥无几;但是陈淳的经学思想是其作为“紫阳别宗”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礼学方面,他在朱子重视礼与乐的基础上强调礼乐一体,强化礼乐双修过程,推广礼顺人隋的思想于日常教育过程。在易学方面,陈淳寓深奥易学于儒家文化的普及过程中,大力普及经学教育。由此形成了重视经学思想,卫护朱子学派而影响深远的北溪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