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文彬 《新闻窗》2005,(6):26-27
去年盛夏的一天,贵州电视台青年记者韩雪莉、姜卫东打电话给我,说台里正在组织策划制作我省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电视专题片,想约我谈谈当年采访惠水县摆榜乡贫困情况的报道,并且说那篇报道拉开了我省“新世纪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序幕。”听他们这样一说,让我实在是受宠若惊。  相似文献   

2.
2003年夏天,杭州疗养院新闻干事李晓方告诉我,他要把60年前侵华日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史实抢录下来,编、出版一部画册,留给后人。我听了,意识到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忧患工程”,意义很不一般,当即表示:“祝你成功!待你成功后,我要写你!”现在.他成功了,于是,我践约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4.
作为通讯员通常都有一种感觉:写稿难、发稿难。为什么?我的感悟,关键问题是在采访上存在“三怕”情绪。我觉得,在实践中要克服“三怕”、把握“三点”、运用“三法”,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5.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6.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伴随着西藏《天路》这首歌,今年七月,顺千里青藏铁路实地采访,感受颇多。青藏铁路被外电称为“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而修筑这条高原铁路的艰辛有谁能够想到呢?  相似文献   

7.
周其俊 《新闻三昧》2004,(12):30-31
这几年有许多新闻常让人摸不透是真是假,比如2004年8月初,我在长沙采访时,媒体关于黄娅妮宝马车撞人案的报道就有多个版本:“是否批捕黄娅妮尚未定论”、“黄娅妮已被公安部门移送检察院进入逮捕程序”、“黄娅妮不会被逮捕”、“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许多网站都转载了这些新闻,特别是“黄娅妮被正式逮捕”这条新闻,被媒体和网站广为转载。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06,(11):17-17
也许是我好管闲事的性格造就了今天奔波忙碌的记生活。为了工作。常常早出晚归。八小时之外还思量着公事,于是成了单位有名的大龄女青年;为了抢新闻,我经常忘记自己是个柔弱女孩。家人的抱怨和工作的辛苦都不算什么,最怕的还是在一些地方和别人聊天.别人都会戒备地看着我问:“你没有在录音吧?”甚至还有人掀开我的包检查,天哪!这样的事情碰上还真叫人头皮发麻。但是说来也怪.这些不安和尴尬一到采访现场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平时逛街,我总是习惯性地带上采访工具,好像漏过一条好新闻就像犯罪一样。  相似文献   

9.
李刚 《新闻三昧》2004,(7):12-14
5月20日,来自中宣部新闻局的一纸通知交到我手上。通知说,5月21日下午,到中宣部二号楼二层电话会议室开会,参加中央新闻采访团,赴河南采访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事迹。我注意到,通知上明确要求:“请派一名擅长采写人物报道的记”。我想,报社领导让我去,肯定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心里有压力但也有了动力,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认真搞好这次采访。  相似文献   

10.
1981年底,梁衡身为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的记者在福建采访,他坐公共汽车从福州到厦门时,路边闪过一条标语:“栽树要有打虎劲,护林要有绣花心”。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可这条标语着实让梁衡思索了一番,他想,当记者何尝不是这样呢?“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这个座右铭就这样在梁衡的脑海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1958年1月,我以人生最好的年华来到了《黑龙江日报》。来此之前我已有12年公安工作的经历,所以一到报社就被分配到政教部,承担政法、军事、外事和临时大事报道的采访任务。我从事上述报道的时间近8年,一直持续到“文革”开始。  相似文献   

12.
“请报道一下李光华吧,他可是把满腔热血倾注于新闻事业的人啊!”岳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每次来长沙,都一再恳求我们,可是采写李光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次和他交谈不到5分钟,电话来了,接着便是他抱歉地笑:“我又不能给你时间了。”为了“咬”住他,我坐上了李光华的采访车,一看,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14.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快乐。面对霍金,记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6.
张毓敏 《记者摇篮》2005,(12):17-18
在30年的记者生涯中.我采访的单位和个人真是无计其数。有些往事在记忆中随着时间,或尘封或流逝,但八十年代初与市长的一次共同“采访”经历,却让我时常萦回脑迹,难以忘怀,感悟颇多:这个经历也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做人为文的动力,努力践行“为人民鼓与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10日,中央与地方新闻媒体同时刊发了一条有关“总书记20年前买单的收据”的新闻。《湖北日报》当日以《一张收据传真情》为题,在一版重要位置作了详细报道。这篇报道的核心内容是: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周先旺进京开会,给胡锦涛总书记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20年前他在鄂西山区考察途中吃饭结账留下的收据。  相似文献   

19.
姜虎 《新闻窗》2006,(1):56-57
“新闻发生了,都市报在现场”,“一样的娱乐,不一样的新闻”,从加入《贵州都市报》大家庭以来。这两条信言一直被我恪守于心。一天偶然整理采访包,随意倒出了一堆机票。才发现自己在一个月内又“跑”了大半个中国。超级女声、莱卡风尚、周杰伦……,长沙、上海、北京、昆明……只要是贵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动态,作为都市报品牌板块“虎子娱乐新星闻”的领衔记者,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奔波的辛苦自不用说,但看着喜爱都市报的读者津津有味地捧报阅读时,我心里又仿佛被温暖包裹,一些采访中的幕后点滴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20.
李茂峰 《新闻世界》2004,(9):43-43,63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三农”问题成了各级党报关注的焦点,为了组织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报道,《蚌埠日报》及时开辟了“聚焦三农,力促增收”、“小康路上领头雁”等直接反映“三农”的专栏。为了使“三农”的报道更深入扎实,可见可感.蚌埠日报社总编缉刘学海亲自策划了“春耕见闻”栏目,在为期12天的采访中,我与农民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