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伴随着近代新教育的起步而产生的,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产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建国前对旧教育的改造,即起步阶段;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即趋于正规化阶段;改革开放至今,即发展的规范化与法制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入职培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需要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职后提高一体化。而在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本拟从我国教师教育中实行这种培训制度的必要性、具体实施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我们真正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并把它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65):12-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教育事业这一领域不断改善。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完善,一个个新的任务和难题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入职前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时期。所以,教师在入职前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素质和教学品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重点阐述当今时代下中小学教师在入职前培训时所面临的难题、现状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试论教师专业化与校本培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与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存在一些缺失,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在职培训模式,校本培训则是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有效路径。开展校本培训应关注培训观念的转变,校本培训过程的“查、实、活、新”,并以教师的行动研究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5.
培训教师的“获得感”指立足教师视角,关注教师主体参与,突出教师通过培训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及由此产生的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所得所感为参训教师持续性、连续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在庆阳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采取了“全方位、多元化、螺旋式”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与提升教师获得感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阶段逐步探索培训路径,实现培训目标,积极促成教师在能力、情感和自我实现方面真正意义上的“获得”。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师培训政策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恢复教师培训工作时期(1977~1985)、教师补偿教育时期(1986~1998)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时期(1999年以来).反思三十年的教师培训政策演变,得出三点认识:教师培训师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以人为本成为教师培训政策的价值导引  相似文献   

7.
英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分为培养、任用、培训三个阶段;实施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系)、高等教育学院和艺术中心(艺术学院);培养模式有“4+0”和“3+1”。学习和借鉴英国教师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尽快制定教师教育的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高度重视中小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十分注重教师职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标准)”(以下简称“规范”)项目启动了,这标志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将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如何,“规范”研制的原则等问题,都是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有关专家以及主管教师培训的领导。教师应对技术挑战——自我发展与专业发展记者: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与学产生了冲击,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如何重新认识学习过程?目前在国际上有哪些较新的教与学理论?祝智…  相似文献   

9.
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教师教育闻名世界。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职前培养、见习阶段和入职后的培训,是德国教师质量高的一大法宝。另外,德国教师的资格认定、聘任和待遇也是颇具特色。通过德国教师制度探析,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青藏地区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激发青藏地区的内发动力意义深远,而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青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解决教师数量短缺、提高教师学历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几个阶段.其演进历程呈现出与社会发展背景相适应的变迁逻辑:政策价值取向从工具本位转向教师本位,政策目标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政策内容从教学知识传授趋向综合素养提升,政策制定从照单移植迈向本土创新.新时代青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需立足青藏地区多元文化现实,谋划多元综合的政策内容;恪守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确立聚焦教师核心素养的政策目标;以师为本,秉持教师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原则,寻求多元价值平衡的政策执行点.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必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将家庭教育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入世"与中国西部中外合作办学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张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开发与"入世"的双重机遇,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多样化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教育对外合作,以此促进西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就如何促进西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对于改革开放之后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其在华投资行为不仅给中国了带来经济活力,同时还衍生了一系列包括但不仅限于下列的关系与结果: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中国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促进了中国的所有制结构转型;跨国公司促进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育;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的实施改善了中国劳工状况.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格局背景下,逐步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产业与社会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WTO与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几年合作办学的现状着手,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我国高校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将伴随着入世钟声的敲响而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外国教育机构普遍看好中国的教育市场,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流动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中国教育需要抓准机遇,走出传统思维定式,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建立教育发展特区,为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贸易竞争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时代,对外开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基于此,作者试图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作一全面的历史的研究。本文从必要性、原则、内容等几个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使我国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入世”,中国成人教育界可与世贸组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互惠的教育产业合作,真正实现中国成人教育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成人教育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中国成人教育巨大潜在市场的存在,中国成人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建立,都呼唤着成人教育产业化,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 ,造就一大批适用的人才 ,是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严峻挑战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探讨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可以看出,教师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培养了大批新教师和在职教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持续改善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