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SARS事件中,因为对SARS认识的诸多不确定性、缺乏安全感以及传言的影响,引起社会民众心理上的巨大恐慌.而要克服恐慌心理,则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去认识和应对SARS,并且还要重视人文关怀.同时,SARS事件启示我们:公众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和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建立社会支持和心理援助系统,以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2.
来信分析     
来信剪辑:自己很怕考试,尤其是弱科,考试时心理特别恐慌!有什么办法能克服这种恐慌的心理呢? 回复:对于不擅长的事,我们总是不喜欢去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很多,比如由于这件事做不好,自信受挫,或者害怕受到批评……你的“恐慌”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3.
中职生厌学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职生厌学心理分析 大部分中职生存在厌学心理,造成厌学心理的原因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理想,没有动力 不少中职生精神空虚,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持有忧愁、烦躁、恐慌和惧怕的焦虑心理,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相似文献   

4.
1949-1956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之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9至1956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也发生着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疑惧,到了解党的政策后的兴奋;从"五反"开始后的恐慌,到"五反"结束后对共产党的服从;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的犹豫彷徨,到最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重大疫情造成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波动,由"稳定"到"恐慌"、由"信任"到"疑惧"、由"平和"到"焦虑"、由"充实"到"空虚"是大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表征。重大疫情的现实影响、对疫情缺乏科学认知、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缺失分别是重大疫情中大学生产生心理波动的现实起因、主观动因、心理成因和重要诱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大学生防疫知识教育与防控力度,提升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与网络媒介素养,积极进行线上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知疫防疫、识谣辟谣,调试大学生心理、提振大学生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改变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高校毕业生成为了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毕业生普遍存在焦虑、恐慌、逃避、自卑以及自傲、从众等不良心理状态.本文分析了毕业生消极心理的具体表现,在探讨就业教育和心理教育关系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就业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侯剑波  李龙飞 《华章》2007,(12):52-52
通过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加强心理调适,构建心理防卫机制,能够缓解边防院校异地分配毕业生的自卑、郁闷、焦虑、恐慌心理,实现良好适应.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神州大地肆虐,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更给国人尤其是湖北疫区人民造成了从未有过的恐慌和心理创伤。心理防护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小学教师在延迟开学返岗后,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适应困难、安全感和信任感缺失、过度警觉、过度恐慌、焦虑烦躁和强迫行为等,要做好心理防护,如做好开学准备、做好个人防护、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接纳和宣泄情绪、适度获取信息、规律有序生活等,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才能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下岗职工再就业在择业心理方面,常常会产生一些障碍,如果不及时克服和消除,就会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过程和结果。下面就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心理障碍、成因与健康心理的重构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恐慌心理。恐慌心理的特征是既关心下岗后的就业,又害怕自主择业,对“铁饭碗”又恨又爱,若即若离。一方面希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像一个总是长不大的…  相似文献   

10.
陕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环境改变造成的不适心理;地方高校特点造成的自卑心理;学习紧张造成的焦虑心理;社交不适造成的忧虑心理;择业压力造成的恐慌心理;恋爱受挫造成的苦闷心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社会、学校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陈忠 《初中生之友》2012,(14):60-64
早上9点左右,一个父亲带着女儿敲开了我的工作室的门。"陈老师,您好!今天是星期天.我抽空领着女儿从乡下过来,请您心理辅导。"父亲说完,又要女儿问候我。她望了我一眼,又侧身盯住父亲的脸,看样子,她显得有点恐慌,不习惯与陌生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报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报道相关新闻以引起社会关注,重在报道真相;报道事件主体的反应及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重在舆论监督;报道事态的进展和市场的好转,重在心理安抚。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也容易引起心理恐慌和媒体恐慌等负面效应。强调媒体的心理安抚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为了弥补其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有利于食品安全事件向积极方向转化,促进相关事件的解决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试论从革命心理到协商心理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造反"心理,它对朝代更替和政治变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降,"革命"心理逐渐生根开花,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最终胜利的政治心理基础.长期的专制制度是革命心理养成的制度环境."革命"心理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但在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建立的政治环境下,它又成为我国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法治社会目标的确立以及现行政治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当今社会必须以协商心理作为政治心理基础.目前,我国民众的民主协商心理总体上依然不足,因此必须尽快促成革命心理向民主协商心理的转变.民主协商心理的养成有赖于民众对一系列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和价值认同的确立,培养公民意识.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但根本的途径是通过民主政治的实践,为此,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政党制度、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决策制度等,提升各种制度的民主特性.  相似文献   

14.
突发疫情时大学生心理波动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疫情时,正在校内学习的大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均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会出现恐慌、疑惧、散漫、焦虑等情绪波动.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有效切断疾病传播的途径,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等策略,控制大学生的心理波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学校心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面对和自主调适心理问题,如角色心理矛盾、工作心理压力、职业心理倦怠、专业心理障碍和发展心理危机.理想的学校心理教师,应是心理安全、心理平衡、心理自由、心理成熟和心理和谐的教师,应是心态积极、心理健康、精神充实、人格健全和个性张扬的教师.心理教师要全面加强心理建设,完善自身心理素养,实现专来化发展目标,扮演"重要他人"、"心理指展导者"、"人格示范者"、"精神关怀者"和"自我实现者"等专业角色,成为现代"心理人".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中职教学大多以机电和计算机等技能培训为主,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底子.但是在现在的中职生中,由于本身知识积累、数学基础不足等多种原因,在心理上有很大压力,对数学产生了倦怠感甚至恐慌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中职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做好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和促进中职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屡屡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一个国家和地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状态,引发人们的焦虑、恐惧、不信任感等一系列应激反应。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干预,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和重视的课题。本文从心理干预的理论模式出发,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的策略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性,认为建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应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把握的内涵是和谐、语文课堂和心理环境."和谐"是语文课堂心理环境建设风向标,"语文"体现了课堂心理环境建设中的独特性, "心理环境"是语文课堂环境建设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丁西省 《职教论坛》2012,(14):58-59
面对就业,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恐慌、焦虑、自卑等,因此,改善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能力就要努力构建好心理辅导体系,这既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教育水平.从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辅导体系的重要性为基础,指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从而分别从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来分析如何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与需求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心理新闻"就是一例.而为论述"心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正式提出"心理事实"这一概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在实际生活中,所谓"事实"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理事实,二是社会事实,三是心理事实.传统新闻理论和实践过多强调了对前两类"事实"的报道,而对第三种"事实"有所忽略.所谓"心理新闻",就是时近期发生的、积累了一定阶段的"心理事实"的报道.目前,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新闻产品已经出现,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急需理论上的探讨与完善,以期对新闻实践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