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养气"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最早发源于对宇宙自然之"气"的体认,经由中国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气"的元素论,被儒、道两家各自发展为二脉.然又因魏晋曹丕的融合,始见其一脉两经纬的文艺气论.刘勰在继承前代气论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引向文艺批评,形成了以作家为中介,自然之气、主体之气、文本之气--三者回环呼应的循环流动的圆型批评模式.从中也可以窥见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偏于道家,不废儒家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刘勰的养气说置于他的任自然文学观下加以观照,进一步揭示了养气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内涵,认为养气能够导致“虚静”、“无意识”和“迷狂”这样三种文学创作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4.
“气”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各家之“气”,含义很不一致。刘勰《养气》所言之“气”,不是道德精神修养,不是养生之道,也不是作者的气质、个性和作品风格,而是保证“文思常利”,以作者才学识力诸多方面的修养为基础的、在写作构思过程中由体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绪、欲望和激情、勇气和信心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以此验之于古今的创作实践,大抵是有据可依,信而不爽的。  相似文献   

5.
"养气"说是中国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刘勰首次将"养气"运用于审美艺术的评判之中,使之变成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但是,对于刘勰的"养气"说的内涵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究其质,刘勰的"养气"说的内涵应该概括为:通过保养精力、保养精神,使作者在创作时达到一种直抒胸臆的自然状态。即刘勰的"养气"说应包含三层意思:保养生理之气、养神以及使作者在创作时达到一种直抒胸臆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6.
刘勰“养气”观念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它既是对前人“养气”说的发展,又受到了魏晋时期养生风尚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养气”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有二,一是提出了“因性练才一的创作主张:二是针对当时“钻砺过分”的文风,提倡“率志委和”的“养气”说,这与刘勰一贯主张“为情造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开创者、建构者、发展者,是“三个自信”的主导主体;而“三个自信”要走向实践,成为改造生活世界的强大力量,其根本在于作为基础主体的人民群众的自信。要努力实现“三个自信”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觉信仰者、学习者、践行者和捍卫者。  相似文献   

9.
简单地认为古代文道论中缺失主体地位的现代看法是极不准确的。刘勰的"文以明道"观是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理论原型的第一个明确体系,也是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文道关系中的创作主体问题。刘勰大量论述了心、志、情在创作中的作用,通过"原道心"与"原道"相勾连,通过"志与道申"将志道相贯通,通过"为情造文"将情道相统一,可以将其命名为建构了文道关系中的"情志主体论"。  相似文献   

10.
一刘勰论文,反对“繁采寡情”,赞美“秀气成采”,凡为他所赞许的辞采都是和“气”相联的: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征圣》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辨骚》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杂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刘勰《养气》篇运用养生学理论,从生命学角度对文学创作与作家生命之关系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理论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现代作家和作家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曾提出“神与物游”,比较精辟地论述了想象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指出想象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说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具有重大的意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主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没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认为想象不是来自凌虚蹈空的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是道教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道教理论的草创期。刘勰虽然“崇佛抑道”,但他并没有全盘否定道教理论。相反,由于借助了道教生命哲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刘勰洞察到文学创作与作家的“神”“气”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养气”说,这是他对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之后,有人说,到了深圳、海南一带,从地上捡一个石子,可以砸到三个经理。经理多如牛毛,究竟还不是什么坏事,说明人们认识到:如今搞的是市场经济了,经商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是好事;先富起来是光荣,不是耻辱。   一个社会,作家多,也不是什么坏事,它说明这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人们精神生活丰富。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作家”,不是指我们最可爱的文艺创作者们。现在,这样的“最可爱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原来颇有前途的作家们有不少纷纷认清了形势,“忽如一夜南风来,千人万人跳商海”,场面蔚为壮观:开公司的…  相似文献   

15.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  相似文献   

17.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持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  相似文献   

18.
秦汉以下,包括刘勰在内的众多学者皆认为,只有“养气”,才可能使文章达到“声含宫商”的境界,而“养气”之道无外乎两方面: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对典籍的浸润与感悟。要实现声律的和谐,必须注重声律和字、词、方言的关系,即始终以“和”一以贯之,重视“声”与“心”的和谐,“声”与载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正>原题呈现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一批“九〇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了流行歌曲,不仅将白居易的这首诗全编了进去,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上传到网上仅两天,它就被点击两万多次,收获诸多赞誉。材料二:《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中国传统色彩,惊艳四座。水袖挥出桃红的柔情之美,折扇摇出凝脂的纯净之美,纸伞舞出缃叶的婉约之美……多位舞者结合中华特色,展现了不同中国色的风姿;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因此,诗歌的美学特点在中国文艺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古代西方把对外物的模仿作为艺术的根本法则,中国诗论则强调作家要抒发内在的情志。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增长,也提高了人们对文艺表现情感这一美学法则的认识水平。抒写情感是此时“人的自觉”对文艺的美学要求。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继承了魏晋以来重情的传统,始终把“情”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