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晚春》被编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在这首诗中,韩愈一改"奇崛险怪"的诗风,选取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运用拟人的手法,极尽刻画,于伤春之际见新意.诗歌表达的情感一直众说纷纭,"惜时说""讽喻说""言志说"等莫衷一是,诗歌情感捉摸不定,情意朦胧.  相似文献   

2.
<正>《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可以抒发情感,观察朝政得失,可以凝聚百姓民生,可以增长见识。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更是重视诗歌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歌,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但是到了高中,很多高中生最头疼的就是诗歌,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跳跃,用词精炼,情感含蓄,加之对  相似文献   

3.
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2019年秋全面实施,部编版教材中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经典古诗词的篇目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大量增加。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如《小儿垂钓》《所见》《稚子弄冰》等,虽然时隔千年,细细读来,也让千年后的我们仍感同身受,趣意盎然。  相似文献   

4.
<正>教师要更好地呈现小学诗歌教学课堂,首先就必须了解诗歌这一体裁的特点。关于诗歌,它不仅是情感思想的承载体,还是美的独立体,所以我们在描绘一件美的事物的时候,往往会用诗化的语言。那么诗是怎样展现自身美的呢?诗就像是一张用语言编成的华美席子,语言所能体现的美都在诗歌中集聚,如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美丽辞藻富有的色彩,诗行整体外形的均齐。可以将其概括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是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小学教材涉及的诗歌均是以这"三美"作为基础的。所以,  相似文献   

5.
<正>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诗学     
无邪、兴、达是孔子诗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孔子所谓"无邪"是对《诗》的情感本质的肯定,"兴"是对《诗》的文体和思维特征的认识,"达"则是对学《诗》可通达天命的形而上性质的认识。"无邪"、"兴"、"达"三者构成孔子诗学的基本框架。孔子诗学是远古诗歌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儿童诗深受儿童的喜欢,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将儿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儿童增加体验,培养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一、花开花落亦有声——听诗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儿童诗,是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以说理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由于孔子及其弟子强烈的情感灌注,使《论语》蕴含着浓郁的诗情美。而多种诗歌手法的运用,又使《论语》的语言具有如诗般的整饬美、音乐美、雕塑美。这些诗性美的产生无疑与孔子的艺术修养、诗人气质有关。研究《论语》的诗性美,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论语》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程宏明的儿童诗歌《雪地里的小画家》被收录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久,多年来作为儿童的诗歌启蒙读物被人们称道。笔者以为,本诗之妙,妙在一个“趣”字。作为儿童诗歌,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乐趣,读出童趣,而这种“趣味”集中表现在诗歌的情感、意境和语言三个维度上面。  相似文献   

10.
审美素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美育语文教材中,可以说篇篇都渗透着美:写景中的绘画美,叙事中的含蓄美,童话中的想象美,诗歌中的音乐美、形象美,等等。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趵突泉》《春雨的色彩》《长城和运河》《春天在哪里》等都是典型的美文。帮助学生发现美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教材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学生兴趣上的特点,在古诗教学中就应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的美,让学生的情感和诗的意境融为一体。部编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绝句,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明艳,优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真挚感情。教学诗歌,要把学生带进这个意境,使学生读着诗句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  相似文献   

13.
诗歌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无与伦比的.孔子对诗歌的作用有精确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说明诗歌是诗人对生活观察的高度凝聚,是几千年社会精神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诗歌是我们文化的精品,曾让多少人为之沉迷,喟叹不已.今人古人,浅唱低吟,走过了一辈又一辈,诗歌曾是这样的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很重视《诗》的教育,第一个提出的"诗教"思想,开创了"诗教"的先河,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孔子把《诗》作为学生的基本教材,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是在教的原则和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今天,继承和发展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黎明 《考试周刊》2013,(32):171-172
<正>朱熹是宋代著名教育家,他讲学五十年,门生遍天下。称赞他的人说:"讲论经典,高贯古今",教学上很有经验。他为了对儿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编了一部进行读写训练的教材———《小学》。在《小学》里,他辑录了许多"古圣先贤"的名言,要儿童学习背诵,作为学习《四书》《五经》之前的预备教材。书成之后,备受推崇。但是由于内容繁杂,深浅不一,教学效果并不好。理学家们啧啧称赞这本书,而学塾、蒙馆里却很  相似文献   

16.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苏教版新课改的教材中,诗歌样式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见,语文教学已开始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融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为一体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其他任何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歌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正>近两年,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部编版教材的启用可谓是一件大事。相对于以往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教材有很多明显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加强了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视。不久前,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在回答记者的"统编三科教材是如何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的?"这个问题时指出,小学部编版教材收录了约40篇革命传统经典篇目,例如,《为人民服务》《王二小》《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文章。强化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8.
李小春  罗君华 《教师》2010,(21):70-70
诗歌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无与伦比的。孔子对诗歌的作用有精确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说明诗歌是诗人对生活观察的高度凝聚,是几千年社会精神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诗歌是我们文化的精品,曾让多少人为之沉迷,喟叹不已。今人古人,浅唱低吟,走过了一辈又一辈,诗歌曾是这样的深人人心。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小学语文教育要给孩子提供最精粹的诗歌选篇,小学诗歌教学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然而,“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学观、尚可斟酌的选篇、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诸多因素使当下的诗歌教学并非尽如人意。小学诗歌教学究竟面临哪些问题?面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们有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愿今天的讨论成为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20.
<正>一、在传统文化中拓展审美途径1.充分展示课文中的情感美文学之美是情感之美,运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美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主动走进文学的世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各种体裁和题材文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说、诗歌、散文作品中感受美。无论是《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抒情性的作品里体验带有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