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思想]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极写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带领学生感受文中"我"童年生活的快乐无疑是必需的;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疑为学之始",要求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书,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思考"乐"后面的东西:作者写作本文时乐吗?"我"的童年真的很"乐"吗?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人生的苦乐作些力所能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3.
从学习《火烧云》开始,我就想轻轻走进萧红,走进《呼兰河传》.假期中,我跟着作者来到了呼兰河小城.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小说,它那散发着的淡淡墨香和真切朴实的语言,让我陶醉,让我回味无穷.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萧红儿时的那种孤寂,和被愚昧与迷信包围的生活.幸好她有一个性格爽朗的爷爷,陪伴她度过童年,让她留下了一些甜蜜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对王安石的名篇《读〈孟尝君传〉》,评说已经很多。我在备课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尚有二得。(一)狭隘的概念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这是十分中肯的。在王安石心目中,“士”应是有政治家眼光和谋略,有治国安邦平天下的胆识和才干的人。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名作。古今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谢枋得誉之“笔力简而健”(《文章轨范》),清代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说:“语语转,字字紧,千秋绝调”(《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今人吴小林认为“这篇史评翻新出奇,议论精辟,观点卓绝,富有反潮流、反传统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是,笔者认为,这篇翻案文章也有缺乏事实根据、推论不合逻辑的毛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呼兰河传》为例,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的要求以及现在的阅读形势,针对"如何上好一节名著导读课"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教师备课——"读薄""读厚";其次,教师当一个好的"卖书人";最后,教师当好一个带路的向导。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走进文本,培养阅读能力:强化语境观,理解语句,概括含义,把握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文章主旨。2.走出文本,提高语文素养:走近钱钟书,勤读书善思考;寓言个性化解读;寓言创作尝试。教学难点难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重点:强化语境观念,理解重要语句,把握作者观点。教学方法研读法:走出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误区。点拨法:使学生研读有法可依,避免盲目。教学思路一、激发阅读热情教师可先背诵钱钟书的一些名言,再引出其人,简要介绍。目的: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以及阅读文章的热情,为课后阅读其作品创造氛围。二、感知文章基调学…  相似文献   

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文本具有无限的敞开性。而事实上,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和约束,“语言一旦形成,它就被规定了”。更要紧的是,不是每个文本都一望便知,即使再望三望乃至百望也未可尽知的也不在少数。文本有其隐喻性,创作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写作的内在秘密,各种复杂的因素往往会遮蔽文本的深层含意和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引入“支架”意识,对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全面深度解读小说很有帮助.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支架的运用,适时搭建支架,丰满支架,助力支架,使学生融会贯通,实现“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的自由切换,并适时卸载支架,真正借助支架达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长篇文学作品,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鉴赏。导读单设计要求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阅读长篇文学的向导,让学生乐读。导读单设计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问题,不断提升阅读效率;从文学角度出发,围绕背景设计,让学生走近文学大师;从赏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入手,提高审美情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导读单设计,读写结合,拓展延伸,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学生活读。导之得法,才能读得有效,长篇文学作品《呼兰河传》导读单,让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让阅读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以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萧红《呼兰河传》、张爱玲《小团圆》这三部作品为例,侧重论证读者阅读现代女性自传体小说时产生的心理功能,进而探索由作者、文本、读者三维互动生成的意味世界。  相似文献   

13.
江天成 《语文新圃》2009,(12):27-28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小县城、一个在东北呼兰河边的小县城里发生的故事。照萧红来说,只有两条大街、两条小街,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把这四条街加个泥坑子翻了个底朝天。而就这么四条街的事,萧红写了近三百页。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读《呼兰河传》之前,我对萧红是不曾有印象的。直到读到"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才猛然觉得与她原来早已相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呼兰河传》被太多的人喜欢,拥有众多的读者。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  相似文献   

15.
[美文赏读]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相似文献   

16.
王红 《作文》2023,(42):53-56
<正>一起阅读你知道呼兰河吗?呼兰河不仅仅是一条河的名称,还是一座小城,它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在这座小城里,有一段时光,一直沉淀在作家萧红的记忆深处;在这座小城里还有一座大花园,这座园子里藏着的,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那一段回不去的童年记忆。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出生在黑龙江呼兰河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相似文献   

17.
本课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寓言”的特点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特质,进而以小见大,联系历史来感受用寓言的形式阐述哲理的效果.推敲语言,从细节的“反常”中探究作者的匠心独运,理解“宽容”的内涵和价值.推动辩证思维,从该“序言”的特殊性中体会该文体的一般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呼兰河传》作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才著名女作家萧红 ( 1911———1942)。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现为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作品带着萧红特有的忧愤和沉郁,给人一种沉重甚至哀怨的感觉。但在一幅幅阴暗的生活画面中,却时时闪现着亮色,这就是鲁迅所赞赏的“以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萧红总是顽强地开掘生活中健康、积极、美好的因素,给人以希望、…  相似文献   

19.
作为被遗漏的明珠,夏志清因未能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收入其《中国现代小说史》而表达了自己深深的遗憾,而《呼兰河传》经久不衰的魅力亦可从小说的音乐性、戏剧性和古典性三个方面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20.
在第四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执教《呼兰河传(节选)》,是对自然而润泽教学主张的一次践行,其创新思维具体表现为:彻底发掘文本语言的特质,让读与写无痕对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