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不是说文化也有雅俗之分么?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雅俗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相关的研究往往因为忽略了雅与俗之间相对性的基本特征而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千头万绪。雅与俗自产生之初就存在着相对性的特点,并且包含着一定的阶级性文化意味,这为雅俗现象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丽芳 《教师》2016,(5):18-19
雅、俗是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有对立互补的关系。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文学的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因为存在雅文学的俗化,以及俗文学的雅化。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文学的雅俗之辩,之后研究了雅俗文学的互动问题,最后指出了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文学的雅俗关系。  相似文献   

4.
回顾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现阶段对音乐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认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说是纷而杂乱.因此,笔者认为,结合音乐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雅、俗是真正实现雅俗共赏、实现音乐艺术的繁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与俗如果隔绝,就是民族文化衰败的前兆。在现代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按照其自身固有的互动规律进行沟通创造条件,并积极促进之,从而达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来回应全球文化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重大而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雅与俗是文学的两种类别,两者是一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个 双向互动模式:雅的俗化,俗的雅化,以及俗走向雅,再由雅走向俗的循环。雅俗互动的结果是,雅俗界限的模糊,产生了一种“两栖文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审美文化中雅与俗的分野和渗透的历史及现状,表明雅与俗的相参、交相为用,不仅符合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法,而且对促成审美文化的下移,形成活跃的艺术氛围,实现雅俗互映的审美效应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侦探片的<防弹衣>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审美探索:一是俗中寓雅,在一个"俗"透了的故事中,植入对社会很有点警世作用的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蕴;二是亦俗亦雅,不仅警察亦俗亦雅,而且杀人凶手也亦俗亦雅,支撑着作品审美聚焦的深层的社会意蕴;三是以俗入雅,在情节的叙事策略上是把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植入"雅"文学的叙事方式,从而营构出一个有别于时下众多侦探片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9.
散文品美     
雅俗美 试着提出雅俗美。赵翼在《陔馀丛考·雅俗》中说:“雅、俗二字相对,见王充《论衡·四讳篇》……然则雅、俗二字,盖起于东汉之世。”这里我用作偏义复词(指文雅和粗俗),来说明从粗俗、丑陋的东西中挖掘出文雅、雅正的意义,也就是从不美处写美。  相似文献   

10.
柳词从艺术风格上可分为俗与雅两类,本从柳永曲折的生活经历分别叙述了其入仕前后的俗词与雅词,分析了柳词俗与雅的原因和俗的基本特征,雅的具体表现,旨在说明,评价柳词不能以雅俗为褒贬的标准,应从整体上客观地看到柳永以俗为美,雅俗共济的审美特质,充分肯定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雅与俗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既相激相对,又互渗统一的,即雅俗共存,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互进、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12.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文化形态的“雅”与“俗”,就难免不想到那些让中国当代文化人百思不解达三、四十年之久的话题,诸如大众化与化大众、普及与提高,等等。不过,好在我们现在总算可以从一个新的观点来考察这些问题了。没有必要在此对雅文化、俗文化作严密的精确的定性和鉴别,因为事实上每一个文化人凭着直觉也可以对这两种文化形态作出大致的划分。真正现实的问题在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什么?中国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认为,雅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主体,我们现在应大力提倡雅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间职业画师,李耕的绘画体现了民间审美趣味,具备民间艺术"俗"的特征,但是他的绘画价值、形态和精神追求却具备了主流文人画"雅"的特征。立足于当今雅俗蜕变、新旧交融的文化环境,从民间画师身份、文人画体式、雅俗兼融意趣三个方面为李耕绘画进行艺术定位,为理解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雅俗文化的位置随着时代风尚、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变迁而相互转换,关羽就在不断转换的雅俗文化之间徜徉。《三国演义》关羽的雅文化主要体现其威勇忠义的精神品质,由成书前的关羽俗文化——历史的关羽和民间的关羽融汇而成;同时又以成书后产生的深入人心的关羽雅文化为基础衍生出新的关羽俗文化——关羽的神化及其在民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通俗小说与"五四"新文学实际是一种文学运动的两个阶段,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通俗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不人流的表现,也有吐故纳新的追求.另一方面,新文学内部也开始由雅向俗的悄然实践,表现出多种走向.雅俗文学就在这种互相交融、互相对立中成为一个融合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中国古典文学的雅俗有别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雅与俗,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如要避免过雅或过俗,必须做到以下四点:正视古典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雅俗之别、尽量化俗为雅、尽量化雅为俗、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8.
雅俗诗,是指用语先俗后雅的诗,大都是诗的前半部分词语比较粗俗,后半部分词语文雅精细。这种工拙相半、雅俗并存的诗,以俗衬雅,常能产生柳暗花明、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