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英雄史诗《昂泰拉传奇》以阿拉伯英雄骑士昂泰拉传奇一生为线索,讲述了昂泰拉作为骑士战斗、历险的传奇故事。作为骑士,昂泰拉在捍卫部族的战斗中英勇无畏;在远赴波斯历险的过程中昂泰拉以骑士精神折服异邦君主。同时昂泰拉又是作为正统王权的捍卫者的身份统军作战,集中反映了中古阿拉伯民族"尊崇正统"的王权观。  相似文献   

2.
认清一个文化的源流对于认识这个文化的内核来说至关重要。来源于阿拉伯口传文学形式的英雄史诗《昂泰拉传奇》长期以来不仅被作为阿拉伯民间叙事文学的"开山之作"而大放异彩,更是在诸多的阿拉伯史中作为反映阿拉伯古代部族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而屡次出现。这主要是由于英雄史诗《昂泰拉传奇》折射出古代阿拉伯游牧文化的因子,而这种游牧文化因子参与了对后世阿拉伯文化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梅葛》和《查姆》是楚雄彝族从古至今口耳相传的史诗。这两部活形态的史诗之所以广为传播、在流传区域彝族群众中家喻户晓,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运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来探讨《梅葛》和《查姆》的口头传统特征,对史诗语词程式中数字程式、人名程式、方位程式的分析和句法程式中平行句法程式、韵律情况的分析,指出《梅葛》和《查姆》中较为典型的程式运用情况,这些程式的运用为史诗吟诵者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也加强了史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十二奴局》是哈尼族人民集体的文化遗产,由哈尼"哈巴"的传统调式演唱。它被称为古歌却有着史诗的宏大叙事和丰富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仍保留了大量口头文学的特征。文章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方法和观点,以口头程式的方法分析文本中的语词特征。  相似文献   

5.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人民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理论",通过分析程式套语、程式结构以及语言修辞的程式等,指出了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格萨尔》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格萨尔艺人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对哈尼族迁徙史诗的研究多以1986年出版的《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主,且多以民间文学为切人点,从其叙事艺术、审美价值、口头程式等方面来研究。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仅从民间文学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所反映的哈尼族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是不够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没有人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突破传统理论与方法,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深描"和文本分析方法 ,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与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状况、哈尼族建寨选址的变迁以及史诗演述者朱小和作探索性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口头程式理论"是研究口头传统的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多种语言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文章从口头传统的概念入手,分析其语言特点和程式化的表达形式。探讨程式理论在西方口头传统研究中运用的同时,对比中国《诗经》中的套语模式,分析口头传统的语言特色和内在程式,为口头传统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萨大人传》是"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中的一部,也是满族说部中经典长篇英雄史诗。全书依据满族富察氏家族几代人的讲述与口头传播,通过文学化、艺术化的塑造,将萨布素将军一生的传奇故事与爱辉地区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相结合,向读者展现出真实的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本文试从文学创作角度入手,发掘文本中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史料文学化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关于历史的记忆,史诗中隐藏的远古文化信息蕴含着初民对待自然、生命、死亡和宇宙的观念。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史诗中所呈现的丧葬文化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口头文本《支格阿龙》丧葬仪式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通过丧葬仪式表达的彝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史诗中的丧葬仪式,其建立起来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情感的象征性交流体系,通过这一交流体系,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伦理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民族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10.
梅葛的传承方式是口耳相传.传承形式可分为纯正传承型的与原始宗教信仰粘合在一起的毕摩的各种祭辞的传承;另一种是因时而变、融入生活,与世俗生活相结合的歌手演唱的创造型.史诗在展演与流传的口头程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文法,而非书面文本的规范性.《梅葛》没有文字的记载,毕摩、歌手皆是靠耳听心记史诗的内容曲调,在各种展演场域反复演练,形成以传统为取向的“大脑文本”.  相似文献   

11.
史诗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和精神文明源泉,在彝族人民现实生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比较诗学是一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方法的视角和研究范畴,具有跨语言、跨民族或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化等特征。结合西方口头诗学、叙事学和比较诗学等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全面对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的研究。叙事程式贯穿于每部彝族史诗叙事传统中,是彝族史诗演述过程中重要的叙事模式,是一种史诗内在的叙事机制和叙事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和叙事价值。因此文章以比较诗学的视角探讨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类型、史诗叙事程式特征、史诗叙事程式内涵和史诗叙事程式价值等。  相似文献   

12.
流行于陕西北部的"陕北说书"是说书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艺术种类,它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与口头程式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对《故事的歌手》中"程式"的解读,不难发现陕北说书中有很多关于程式化的运用,具体表现为说书中程式词组的运用、说书过程的程式化以及说书中语言修辞的程式化。这些程式化特征不仅能使说书更久远地流传下去,对我们陕北说书的整理与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两次对话"教学片段为例,聚焦对话、品味对话、实践对话。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用"价值的内容,"让思于生""让学于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二奴局》是哈尼族聚居地区长期广泛流传的长篇叙事史诗,内容博杂、气势恢宏,具有鲜明的哈尼族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保留有大量口述文学的特征,从口头程式理论出发,以程式、主题、叙事范性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推导史诗的传承特征,能够把握哈尼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进一步探寻哈尼族民间文化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15.
祭祀词是原始宗教仪式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对《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一书中集录的祭祀词进行分析,梳理出一些程式化内容,以展现祭祀词在建构、传承、流布中固有的程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备课不是教师对教学"定论"的简单接受,而应当运用批判性思维,合理质疑,理性分析.以《春》为例,在对文本进行"是不是好文章""是不是好教材"的比较分析后,理清课文的文学价值、教材价值、教学价值,形成教学设计的结构、语言、文化等视角,克服备课过程中分析教材简单化、目标确定模糊化、方案设计程式化等弊端,避免"灌输——接受"式学习,使备课真正发现教学价值,让语文学习在理性的思辨中培养起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理论,从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探寻史诗的整体叙事风格和特点。在解析史诗叙事艺术的基础上,从文本内部解读史诗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透露出来的哈尼族史诗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3):29-32
《诗》在先秦的口头传播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合乐传播"与"去乐化"两个阶段。起初,先民因抒情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使之与乐、舞相配合,这便是原始的口头诗歌。及至周公制礼作乐,口头诗歌被收集起来并编辑成为《诗》之文本,《诗》藉乐传播并与乐共同构成了阐释礼乐内涵的话语体系。春秋时期,赋引之风兴起,诗乐分途,诗以文辞表意,《诗》成为知识阶层在言谈中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20.
《哈尼阿培聪坡坡》系统的记载了哈尼族祖先从开天辟地、发展、战争到迁徙各地的历史状况,以及人们在各阶段的生产、生活情形。它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哈尼族真实的历史记忆,是一部记录哈尼族历史的活的"史记"。本文运用口头程式理论,从文本、语言、叙事范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哈尼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揭示了歌者程式化的记忆形式及"限度内变化"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探寻哈尼族民间文化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