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肖玉峰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4):91-92
《诗经·周南·卷耳》和《》二诗中的“采采”一词 ,今人多解释为“采了又采”。本文从《诗经》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和该词在二诗中的具体作用这两个方面 ,详细论证了上述说法的错误 ,认为应采用清人戴震和马瑞辰的说法 ,将“采采”一词看作单纯词性质的形容词 ,意为“众多貌”。 相似文献
3.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4)
《诗经》韵部系统的拟构,历来分歧很大, 两说截然相反的现象也不少见。然而,在我们看来,其中有很多争论似乎是意义不大的,因为《诗经》韵部系统本身并非如众多古音学家所论是一个平面上的系统,而实在是一个含有古音变及各地方言色彩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诗三百“思无邪”的评价,历来被解释为“思想纯正”,但本人窃以为“邪”应该理解为“伪”,则“思无邪”则应解释为“真实”更为恰当,同时例举了《诗经》中的几首爱情诗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5.
贺留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81-85
长期以来,注解家们对《卷耳》一诗中"采采"一词大致有"采了又采"、"茂盛"、"色泽鲜明"、"茂盛鲜明的样子"等四种解释。我们运用"同文互证法"及"事理论证法",试图对"采采"一词的历史性本体意义作出新的解释,以正确理解原诗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丽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66-70
《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则对《诗经》没有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众说不一。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这里面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在,这就是所谓《诗经》“国风”绝大多数是民歌的观念。其实,楚风带有浓厚的民歌特性。而《诗经》多是当时贵族创作的诗歌,反映贵族阶层的兴趣,自然不会收入民歌色彩的楚风。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中"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这四句的解释有多种说法,尤其是其中的四个"我"字的含义更是难以辨析。本文从训诂的角度来说明这四个"我"字应该是实词,释为"为我……"会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常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4)
《采蘩》向读者展现出祭祀的场景.在封建社会中,用蘩菜祭神是夏族的习俗,体现了远古先民的思维模式.《诗经》时代祭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呈现出伦理化和文明化的特征.祭祀作为一种吉礼,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苦在古代经常用作名词表草名,但究竟为何草,争论颇多。或曰甘草,或云苦荼,或曰地黄,或曰黄药,迄无定论。比较众说,从造词理据、用字通假以及文献用例等方面考证《诗经.唐风.采苓》苦字的名词用法,认为苦作地黄解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0.
田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305篇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写成书.<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而对<诗经>中缺"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莫衷一是.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要想探求出<诗经>中"楚风"缺失的真正原因,就要客观地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诗经>形成期的楚地歌谣、音乐发展情况以及楚周政治、文化关系来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11.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思想以至于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作者主要通过对《诗经》中诗歌题目的某一类型来进行分析和考论.意在通过“采X”类诗歌的内容和命题特点的考察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来学习《诗经》中“采x”类诗歌的命题规律。希望能从《诗经》诗歌的命题角度对《诗经》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进展,也希望对有关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2.
赖一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6):85-87
“情采”可理解为真情之采,强调以真情为里的文采。从《情采》篇、《文心雕龙》、历史传承和时代文风来看,都是强调“采”字,刘勰也很难例外。刘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异、创新的,其进步意义在于在可能的限度里反对时尚,提出文质两重的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纠偏作用。《情采》篇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兴茂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31)
格里高尔为何会异化为非人?其原因如下:一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技与工业迅猛发展,降低了人的价值,社会的商业化和金钱万能的世风,淹没了正常的人性……物,变成了同人对立的力量,形成了物操纵人、奴役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实际上变成了 相似文献
14.
张彩云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3):111-113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5.
论《诗经》句中的“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毓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诗经》句中的“其”有三种用法。一是作指示代词,二是作有语法意义的虚词,三是作无义的衬音字。 相似文献
16.
17.
蒋立甫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4)
《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首先揭开了光辉的一页,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这部规模宏大、内容博赡的诗选诞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确实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这既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是一个文化发达很早的国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对这样一部在我国乃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诗集,毫无疑问,是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全面地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18.
王艳梅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0(4):61-63
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其原始意蕴起源于《诗经》。《诗经》中涉及到的雁存在有序、情思、猎杀、哀号四个方面的属性。本文根据雁的原始属性,试析雁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洪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4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和经典范本,其“中和”精神更是帮助理解《诗经》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情感表达的中和化和戒惧敬畏意识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了《诗经》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弃妇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