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62):9-10
历代注家对《诗经》4处"采采"的释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现"采采"注释复杂化的原因是学者们注释时从"语境思维"出发,对其做出推理的、大略的解释。"采采"一词在《诗经》语意系统中应该是形容词,其本意应解为"盛貌"、"众多"。  相似文献   

3.
<正>主题词:《诗经》解读如果春天有节奏,那再没有比《诗经》中的《芣苢》更贴切的了——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共三章,每章四句,叙述的是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女子们三五成群,在山野里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这首诗的诗人真是很会﹃偷懒﹄呢,除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  相似文献   

4.
《诗经·周南·卷耳》和《》二诗中的“采采”一词 ,今人多解释为“采了又采”。本文从《诗经》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和该词在二诗中的具体作用这两个方面 ,详细论证了上述说法的错误 ,认为应采用清人戴震和马瑞辰的说法 ,将“采采”一词看作单纯词性质的形容词 ,意为“众多貌”。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也读到了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农事诗。那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可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如《诗经》的《周南·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  相似文献   

6.
《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独具特色的名篇。它以简朴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引起《诗》家的关注。诗三章,章四句。全文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注解家们对《卷耳》一诗中"采采"一词大致有"采了又采"、"茂盛"、"色泽鲜明"、"茂盛鲜明的样子"等四种解释。我们运用"同文互证法"及"事理论证法",试图对"采采"一词的历史性本体意义作出新的解释,以正确理解原诗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思"字有虚词、实词之分,对诗义、诗韵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法层面上对应着三种此类功能:动词、名词、助词。通过描写"思"在《诗经》中的句法分布,结合《诗经》中"思"字出现的语境、诗句的意义、诗的特点及韵脚等,分析"思"字的词性及意义,并分别例举说明以帮助对《诗经》本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写及草木百余种,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食用的野菜。1.荇菜:《诗经》第一首《关雎》中写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叶、花均可食用。2.卷耳:《诗经》中《卷耳》一篇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据考证就是菊科的苍耳,也叫羊带来,一年生  相似文献   

10.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有"衣锦褧衣"。《说文》中有"衣锦檾衣",是说引《诗经》。《礼记.中庸》中有"衣锦尚絅",是说引《诗经》。本文从"檾"、"褧"、"絅"三字的音义关系入手考证"衣锦檾衣"、"衣锦褧衣"与"衣锦尚絅"三者关系,同时对"褧衣"作一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动词重叠,一些重叠形式如“采采”、“处处”、“言言”、“语语”、“宿宿、信信”等,都不是动词重叠.《诗经》中的表动态状貌持续的重叠合成词,应该和汉魏时期表“持续反复”义的动词重叠有某种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说"字共出现12次,其读音和意义与今有所不同。在《诗经》中"说"字有三种音义,"说"字音"悦"表喜悦之意;音"税"表达的是停滞休息之义;音"脱"时表示的是解脱逃离之义。《诗经》中"说"有第一个音义,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说"字,后起字"悦"分走了本属于"说"字表喜悦的意义;有后两个音义是由于"说"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字,古人就习惯性地把本字"税"和"脱"写成"说"字。  相似文献   

14.
李平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97-100
朱熹的《集传》以训释简明而著称,这与朱氏善于运用训诂术语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集传》中训诂术语"见"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朱熹较好地处理《诗经》中相同词句的注释问题。对于《诗经》中重复的词、句子、章句、诗篇等,他用一个"见"字就处理的非常妥帖,这表明朱熹对"见"字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11-113
程俊英、蒋见元先生的《诗经注析》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甘棠》一文的训诂及逻辑问题进行了反驳,针对"伐"、"败"、"拜"三个字的解释,产生了异议,并断定方玉润"盲从宋儒之说"。然而《诗经注析》中对于此诗逻辑的解释也很难称得上准确,因此需要通过对诗经不同译注版本的对比,通过对《诗经》风格的整体把握,进行一次新的探讨。在探讨之中,应当找到形成这两种错误的根源所在,和错误本身所体现的思维惯性,从而纠正对《诗经》的某种误读。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诗经》中虚字"云"所在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首先,讨论了与"云"字复合成词的"云何""云胡""曷云""盖云"的功能及其异同。其次,根据"云"字在句中的位置逐一分析其词性及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论文还观察了后世文献对《诗经》中"云"字用法的因承与改变。  相似文献   

17.
<正>"兴、观、群、怨"出自《论语》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句。《论语》中,这句话的含义是:《诗经》可以感发人们的意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刺不平之事。从《论语》的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知学《诗经》的许多作用。将其运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8.
从毛传和郑《笺》来看,前人已认识到《诗经》中“不”字作为语词的大量存在。从汉语构词的特点、《诗经》造句的特点和语音特点考察,《诗经》中大量“不”字都是语词,而非否定判断动词。  相似文献   

19.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