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下,文本细读的大旗在小学语文界高高飘扬。什么"广式解读"、"深式解读"、"多元解读"……解读的视角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这些见解不乏真知灼见,但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文本解读目的何在?教师又该如何解读?反观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得意而失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不断引发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思考,让学生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成果。《九色鹿》一文的教学,教师就遵循了学生能读懂的少教,甚至不教的原则,将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文本核心和认知能力的临界点上,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引擎,从而创设出文本解读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君 《四川教育》2014,(2):89-89
当前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浮光掠影也好,旁逸斜出也好,重文轻语也好,角度单一也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教学中存在着浮躁、思考停于表面、学习浅尝辄止等现象。因此,要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就应当静下心来,有深度地思考,有针对地学习。名师启示:教学的艺术来自于会意文本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文本细读是20世纪欧美新批评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文本细读,让学生能够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和肌理,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借此奠定更多感悟的基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正逐渐缺少“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正>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全面、准确、深入地解读所教文本,既是教学常识,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精准解读了所教文本内容,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策略或路径,从而落实“用教材教”这一教学思想。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的解读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解读教材的能力,也是最核心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语文教材就像是色彩纷呈的浓缩画卷:有写景的,有表现人物品质的,有叙事的……内容不同,文体不同,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也应不同。比如适合学生表演的,课堂就以"先演后教的方式"进行,比如寓言及故事类的,我就鼓励学生"讲"好课文……《九色鹿》既可演,也需讲,下面以《九色鹿》一课为例讲讲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变革。一、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锣鼓开场我看戏上学期,我班进行了"我是小戏骨"主题单元的学习,当时学生们改写剧本、当导演、当演  相似文献   

8.
"文"和"言"的关系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命题,解"言"不可离开"文"的环境,学"文"反过来又促进"言"的理解。言是前提,文为目的,言文并举,相得益彰。我相信把"文"和"言"有机融合在一起,文言文才能绽放它的魅力,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上好课,而要上好一堂课,钻研教材是关键.所谓"成也文本、败也文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钻研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环节.周一贯先生也曾经说过,要上好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做一名合格的读者,只有会读教材,弄懂教材是什么,才能活用教材,用教材去教.但是,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种种原因,缺失对教材的把握,出现不少问题,如何钻研教材成为首要思考.  相似文献   

10.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该文本的解读可从现实理性的角度进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文本当中亘古流传的价值,而这恰恰是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所遵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智   《广西教育》2013,(42):56-57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该课文,容易使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去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很多教育部门和机构在下半年都组织老师们开展教学竞赛,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呈现精彩的课堂。那么如何评判一堂好课呢?这个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标准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学生的角度评判,是否调动了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现时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所以评判一堂好课关键看学生。  相似文献   

13.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以《囚绿记》为例,从细化解读,琢磨文本厚度,拓展解读,挖掘文本深度,借鉴解读,夯实解读硬度三个方面探索如何在文本解读时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时思路灵动,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意义的透辟理解与准确把握。文本解读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解读的标准是准确、深刻、独到。解读的路径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形式。在内容解读方面,着重关键词语内涵的深层次解读,着力于重要细节的关联剖析。无论内容或形式解读,文本解读都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但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只是打着"以生为本"的旗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中实行的是满堂灌或满堂问的学习方式,即"以教定学"。这种学习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从而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和"会学",这就是"为学而教"。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理想的课堂而构建"学导课堂"。如何构建"学导课堂"?笔者从"学导课堂"的理解到"学导课堂"应该做到让学于生、还学于生,以及"学导课堂"中如何去"导"等方面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青蛙和蛇》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尽管不少授课教师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但是最终都偏向于既定的概念化解读——重在向学生传授所谓自然生存法则的概念。事实上,这篇课文的确有多个解读点,需要教师慎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撰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等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所教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真正落实“用教材教”。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精读课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常常出现在教材和观摩研讨课上。笔者一反常态,没有精讲分析,而是在初读感知、介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先声夺人,用前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的熟悉曲调,唱给同学听,再让他们跟我一起唱,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和中心思想,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比较准确,表达和记忆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冰心先生的《谈生命》是一篇富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式散文。这篇情感真挚深邃、文笔清新柔美的散文,因发表于小而冷僻的铁路管理刊物《京沪周刊》而遭致长期湮没。而现在,它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走进师生的世界时,怎样解读它才能聚焦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呢?基于这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教材分析这一宏观视角下的、面向课文的分析过程。对于文本解读,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象征着社会的进步,是对社会个体尊重的表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允许不同的学生面向同一个文本的时候,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