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一、阅读一个故事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精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3.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适度拓展,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有效教学应从学生“兴趣处”下手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并辅助绘声绘色的讲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案例一:《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先来考考大家。你觉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最值得读者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不过(故意惊讶)……司马迁这么年青,怎么就有了写《…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第十一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生命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故事,赞扬了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以及为了继承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全文情节感人,内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司马迁及《史记》有所了解,能被司马迁忍辱含垢完成《史记》的精神所感动,并对人为什么活着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0,(5):20-21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编者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课文文中写道:“正当他(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史记》所具有的高不可攀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更在干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斗争精神和人格力量。本文分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产生、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认为这一思想不仅包含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雪耻、成一家之言、显身扬名的个人功利目的,更体现了他网罗天下散佚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探析了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大多研究者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的。文章从司马迁创作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遭遇看认为《史记》的“发愤著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遭际的怨愤基础上痛定思痛之后思想认识的深化,二是希望有所作为的发奋著书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少年的司马迁,曾把长安当成龙门.青壮年的时候,他把宫廷当成龙门,他一直都在尝试跃过龙门,一直到父亲死去,他才清楚地看到——《史记》才是他真正的龙门!”想起在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点滴,我发现自己似乎和司马迁一样经历了三个时期,找到了“三重门”,才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0.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文艺心理学命题。它蕴含着强烈的心理内驱力,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心理动力;它隐含着内心巨大的自我表现欲,成为司马迁实现人生超越的心理基础;它饱含着深切的情感体验,透射出司马迁在《史记》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愤抒情,为中华民族写心。他自觉将“诗言志”的艺术观念移植到《史记》中,完成了从“诗言志”到“史言志”的转变。这正是《史记》文学性得以产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一发愤著书的由来包世臣曾在他的《艺舟双辑》中说: “(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这是包世臣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如实理解,可以说是知音之言。的确,司马迁在被刑后而不死者,是“以  相似文献   

13.
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宫刑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到60岁时才写成辉煌巨著《史记》;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  相似文献   

14.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诞生了。  相似文献   

15.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是苏教版六年级的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段,文章条理非常清晰,从司马迁当时的心理写到做法,…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  相似文献   

17.
一、审题时的“厚““薄”观
  读一篇文章,一般都会先读文章的题目,有的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读题目对文章的内容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稻秧脱险记》……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把它读“薄”。这里的读“薄”,一般指的是能找到“题眼”。“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找“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题眼”,才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才能让读者围绕“题眼”,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断去反问,去思考,去探究,这其实已经把课题转为读“厚”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题眼”应该是‘发愤’,围绕“发愤”,学生自然会追问:“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如何‘发愤’”的?“结果有没有写成《史记》?”这样,既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提出了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撰写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情,赞扬了司马迁为写作史书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司马迁的复仇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仇是《史记》最动人的主题之一,《史记》中许多篇章涌动着一股浓厚的复仇情绪。复仇情绪是司马迁意识深层无法化解的情结,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动力,也是司马迁形成对社会强烈批判思想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发愤写史,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司马迁的成就和品格,与他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和教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