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童李君 《文教资料》2014,(16):105-106
《戏曲鉴赏》属于高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审美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戏曲欣赏群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讲授戏曲的相关知识,运用新媒体拉近学生与戏曲的距离,现场观摩使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组织讨论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等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对"逍遥游"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游"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希望通过对"逍遥游"的阐释,让人们解除心灵的羁绊,重新找回内心自由而宁静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赵枫 《现代语文》2013,(6):51-53,2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寓言体的特点。2.体味庄子的哲学思想。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透过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把握其深邃思想。情感目标:1.初步感知庄子作品的哲思之美。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创新目标: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和自我经历感悟《逍遥游》的深刻内涵,赋予其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是高中语文重点篇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这篇文章的深度教学方案作了说明。前期充分准备、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深度解读又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这是本方案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游》至境探究陈水德《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该作奇诡玄虚、斑斓蔓衍、“深闳而肆”,堪称庄学之冠冕。历代探究者甚多,各有同议和殊论。笔者试以前人探究成果为基础,拟撮其要,对文中所述的“大”与“无”的基本概念及其深蕴作出诠释、剖析和理...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     
自读导言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3.赏析本文精巧的构思,奇特的想像,以及借寓言形式、综合多种论证方法,阐述深邃思想的写法。4.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说理形象化的语言特色。(解说:庄子的散文构思精巧,语言瑰丽,想像奇谲,论证严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只有抓住难点,突出精要,恰当引导,方能化难为易,提高自读效果。)自读程序1.简介庄子及其作品。(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怒、…  相似文献   

7.
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可以让一个身处黑暗中的人无比坦然地面对生和死、名与利?活着还是死去.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死生之情是羁绊不到他的。名利与尊位也是他所不屑一顾的。世间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然而他却对芸芸众生充满了同情。他是那样地高高在上.又满怀悲悯地俯瞰着人世。他的一生都在超脱当中享受着灵魂永久的和平.他只想逍遥在无穷的世界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为他的胸中充沛着自由.因为他的名字叫做庄子。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属于历代散文的名篇。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庄子追求“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这种思想不过只是庄子脱离现实的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也不应该实现,应该给予批判。但文章里有些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对后世文人轻视富贵利禄,拒绝和封建统治者合作,却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意境广阔,想像奇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艺术性强,富有创造性,是一篇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诸多论述环节之中。庄子认为,“逍遥游”是具体的,因而任何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到达这种境界。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众多形象也就具有实在性了。  相似文献   

10.
初读《逍遥游》我真不知其所云。二读则略有所悟。三读则颇受启发。“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真可谓气势浩大,然而庄子竟莞尔笑之。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誉之境”,庄子曰:“斯已矣。”仍然认为不足为范。“列予御风而行。”修养不可谓不高,但庄子曰:“此犹有所待也。”仍然认为并不值得羡慕。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是一种忘形骸、无物我且无所待而能游于无穷的至高境界。我们知道,生命不过是有机质存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1.
叶进 《教育文汇》2003,(8):36-36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的《逍遥游》(第一节)反映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最根本支点。《逍遥游》既是一篇哲学论文,又是一篇杰出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哲学为强健筋骨,而以文学为丰满血肉的巨篇宏章。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许多论述环节之中,因而"逍遥游"又是任何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许多形象和所描写的一些事实均具有正面意义和实在性.  相似文献   

13.
李仁甫 《师道》2003,(12):27-28
备完课,我的耳边仿佛回荡着一串笑声,而正当蜩与学鸠、斥、宋荣子大笑之时,潇洒的庄子笑着,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一文是庄子的名篇。何谓“逍遥游”?作者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既不要依赖什么,又要能游于无穷,才算游得逍遥自在。而这“无穷”,恐怕不仅指空间方面,而是同时也指时间方面。怎样才能做到呢?庄子又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点。“无己”、“无功”、“无名”三者是相通的。不求立功,自然也不求名。既不求立功,又不求立名,必然是淡视自身,近于“无己”。在这三个提法中,“无己”是最彻底的,因为它要求泯灭物我界限。这是关于庄子“逍遥游”理论的简述。  相似文献   

15.
16.
《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它不仅在于庄子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奇伟瑰丽,更在于他在本文中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学生容易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实质上则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在庄子看来,世上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他们的活动都受到限制;人类也被生死、寿天、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即在头脑中完全消失物我对立,使自己的精神和道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逍遥游》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经典篇目,一直颇受读者的青睐。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五册(人教社2004年版)节选了该文,教材编者对其中词语注释大多精确,但是在个别词语的注释上似乎还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张利梅 《阅读与鉴赏》2008,(12):64-64,60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这样一个困局.即“开宗不了逍遥字,难解胜义第一禅”。学生难以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的“追求清净无为任性自适”的哲学精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笔法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那么,怎样才能以简驭繁。让学生快速理解文意呢?愚以为应当主要把内容理解的突破点放在对文章形式的辩证分析上。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型。”  相似文献   

19.
文非 《学语文》2003,(5):47-47
试验本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课本注释或失于粗疏 ,或有欠准确。兹不揣浅陋 ,提出商榷意见 ,供各位同仁参考。一、“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教材注 :“[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能乘风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培 ,凭。”我认为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这一注释欠准确 ,它给人的感觉是“字字落实” :“而后”就是“然后” ,“乃”即“才”。“今”引申为“开始”。这实际上是误导。本文中“而后乃今”另见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而“乃今”还有一处 :“而…  相似文献   

20.
关于庄子《逍遥游》什么是“逍遥”,是大鹏逍遥还是小鸟逍遥,是大鹏、小鸟都逍遥还是大鹏、小鸟都不逍遥,至今争论不休。庄子之所以要塑造一个大鹏鸟,并写小鸟讥笑大鹏,目的是引出“小大之辨”,并从而加以批判。庄子强调的是“无”,“无”得越彻底越好,只有“至人无己”才是“逍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