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63):195-196
根据农田污染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比重现状研究发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成的根源和污染地特点,提出科学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恢复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荒草地、农田、油松林及松栎混交林四种植被的养分效应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的效应不同,农田和松栎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均呈正效应,尤其松栎混交林的作用更显著,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1%、47.8%、35.9%,与之相反,油松林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效应基本上是负效应,分别为-9.6%、-21.7%、-28.8%。但是从对全磷和有效磷效应方面看,荒草地和油松林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能力,松栎混交林、农田都是耗磷型植被,不利于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影响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管理方式等.提出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增汇与减排的一系列措施,如:科学施肥,推广保护性耕作法,科学灌溉等,以促进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进一步研究,从而降低大气中碳的浓度。  相似文献   

4.
作为北方寒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季节性冻融能够改变农田土壤环境,影响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迁移过程.综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阐述了农田冻融土壤水、热、盐耦合运移机制,分析了农田冻融土壤环境演变机理,并对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的调控效果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未来农田土壤冻融过程水土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年农田土壤养分监测资料及有关统计数据 ,对滁州市农田化肥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和施肥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调整化肥投入结构 ,增加钾肥投入 ,适度调减氮磷肥 ,推广有机与无机配合施肥 ,氮肥深施 ,增施微肥以及农作物根外追肥等技术 ,科学施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是实现农田土壤养分平衡和施肥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县城绿地及农田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绿地植被对县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县城绿地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同农田相比有一定差异,表现出有效磷含量绿地土壤低于农田,速效钾含量绿地土壤高于农田,而碱解氮规律不明显。(2)县城绿地植被不同其有效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表现出有效磷含量乔木>草坪、灌木,速效钾含量乔木、草坪>灌木,碱解氮含量表现出乔木>草坪、灌木;(3)绿地土壤基本性质对有效养分含量有一定影响,表现出速效钾与CEC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碱解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高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耕地的土壤结构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永续利用土壤,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农田和防止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湿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既是温室气体的汇又是源。近年来由于人类开发,湿地土壤迅速转为碳源。文章就湿地土壤碳现存状况,比较了不同生态类型土壤碳存储密度,分析了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及温室气体的影响因素,指出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储量的干扰力度日益加强,呼吁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增强湿地固碳减排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80年以来我国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研究资料,并对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库和碳循环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具体包括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地转变为耕地、森林转变为草地、农田转变为森林、农田转变为草地、湿地开垦为农田、草地转变为林地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旨在对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储存,提高土壤质量,对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周转时间最慢的碳库,全球碳储量的最低值为719Pg,最高值为2 946Pg,中国土壤总有机碳库最高值接近180Pg。在对现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土壤碳储量及其估计方法,包括森林类型法、土壤类型法、生命带类型法、模型法和遥感影像法等,分析了影响农业土壤固碳主要有气候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因素和农业耕作措施等因素,指出农田土壤的碳固定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研究土壤与大气、植被碳库之间的碳交换过程,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对宿州市近郊农田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Cu、Pb、Zn和As的含量、空间分布及来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宿州市近郊农田土壤中Cu、Pb、Zn的平均含量低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As高于背景值;Pb和Zn的含量空间分布受交通污染源的影响,Cu与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排放有关,As则来源于农药产品的使用;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为轻污染水平,以As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2.
农田“白色污染”是近几十年来大量使用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田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可降低土壤的渗透性能,减少土壤含水量,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对土壤结构造成极大破坏。土壤中残留地膜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作物减产。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之一。西部地区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将有利于助推生态城市建设。该文以重庆市渝北区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该区大力发展林业碳汇的优势及制约因素,进一步提出其开发林业碳汇的政策建议,以期对西部乃至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渭北旱原不同树龄果园的土壤养分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在不同树龄果园中的分布特征,在渭北旱原王东沟试区。选取树龄为1、5、10、15、20a果园及农田为研究样地,分层采集0-10cm、10-20cm土壤样品,采用F10wSvs仪器测定,分析得出土壤中的全氮、全磷的含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苹果种植时间增加,土壤表层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含量随之降低,全磷含量随之增加。在垂直空间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下降。根据土壤中全氮全磷的变化特征,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及时定量调控土壤养分,进而提高果园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白色污染”对农业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田“土色污染”是近几十年来大量使用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田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可降低土壤的渗透性能,减少土壤含水量,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对土壤结构造成极大破坏。土壤中残留地膜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作物减产。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留地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森林碳汇经营水平,必须通过"森林经营"来增长森林碳汇,提高经营效率,对森林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增加森林碳汇量。为此,设计碳汇评估的智能计算平台对森林碳汇量进行检测与评估,从人工林与天然林特征为切入点,建立针对天然林与人工林交替分布的森林碳汇储量的计算模型。以智能计算模型为核心的评估平台为快速、准确的进行森林碳汇大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提供自动化的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17.
BCR法研究铜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形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CR(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对梅县玉水铜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Cu、Pb、Zn和Mn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区下游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比上游严重,属于重污染区,而上游土壤属于轻度污染.矿区上游和下游农田土壤中,Pb的污染贡献最大.上游和下游土壤中Cu、Zn、Mn都主要分布在残渣态中,Pb主要分布在可还原态.上游和下游土壤中都以Pb的有效性最高,Zn的有效性最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森林固碳、碳汇经济、森林固碳研究方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碳储量的估算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指出了我国发展森林碳汇经济的努力方向和森林碳汇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焦作市煤矿塌陷地生物复垦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作市煤矿区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矿区。长期以来 ,地下采煤引起的大面积土地塌陷以及矸石山压占土地对本地区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为了改善矿区环境 ,针对焦作矿区的特殊情况 ,笔者提出以下几种生物复垦措施对复垦地土壤进行改良 :酸碱中和法、绿肥法、施用化肥和农家肥、微生物法。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复垦技术是改善新土壤层的养分状况 ,增加有机质和保肥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采用生物复垦措施后 ,新土壤层的土壤结构明显地得到改善 ,土壤容重明显降低 ,理化特性得到改善 ;试种的作物产量与工程复垦后土壤的相比明显增加 ,基本接近普通农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肥料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在农田施肥实践过程中,氮、磷、钾肥及配比用量因土壤不同而不同。笔者进行了白散泥稻田氮磷钾肥料效应的试验,采用3个因子、4个不同施肥用量的水平试验,推荐了最佳施肥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