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关注和重视新的文化业态,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通过发挥区域优势,突出文化重点、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联姻以及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等措施,对进一步整合福建省文化资源、开辟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福建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是未来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南宁市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发展和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文化大市、文化强市"还有很大差距。南宁市应该抓住发展文化产业一系列的利好政策,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来提升南宁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预判,以新的视域方向观察和研究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新领域。文化相关政策宏观定调并指引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定位,协同新媒体时代发展,引领各行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以吉林省冰雪文化旅游为例,以“文化+”撬动文化经济新态势,带动文化产业综合转型。明晰新媒体时代对文化消费、文化品质的新需求,不断彰显特色,探索新媒体时代吉林省文化产业新路径,更好地实现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张家口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市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丰厚的文化资源及张家口本身的区位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问题并存。通过对张家口现有文化产业的具体考察和分析,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调整文化产业格局、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张家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之一,在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文化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产业为视域,东山客家文化为例,传播与彰显客家文化对文化产业及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构建基于文化特色的安徽文化产业发展人均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探求影响安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地区文化资源、政府文化投入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安徽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安徽三大文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应从自身的文化资源出发,实施五大战略,即文化特色战略、政府支持的投融资战略、地区合作战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战略及科学技术创新战略,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凤阳作为帝王之乡在农村旅游文化产业、手工艺文化产业、民间演艺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存在问题: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凝练;手工艺品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没有形成;凤阳花鼓戏等民间曲艺文化产业缺乏重大项目带动。应通过充分挖掘农村文化的“文化资本”,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实施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探寻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凤阳作为帝王之乡在农村旅游文化产业、手工艺文化产业、民间演艺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存在问题: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凝练;手工艺品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没有形成;凤阳花鼓戏等民间曲艺文化产业缺乏重大项目带动。应通过充分挖掘农村文化的"文化资本",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实施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探寻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化产业的内涵强调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创意是核心,文化科技是助力.根据现代文化产业内涵,梳理总结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指出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正好有效契合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这既搭建了四川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的发展空间,又使珍贵的非遗文化得到发展保护.可见,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非遗文化的良性互动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将文化产业核心层抓改革、文化产业外围层抓升级和文化产业相关层抓创新,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文化精品与文化市场共荣作为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方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具有商品、社会、精神等多重属性,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从先进文化建设视角看,发展文化产业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当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西方先进文化所构成的"三维"坐标域考察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为价值指向、西方先进文化为重要补充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内容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河北省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发展特点,以及河北省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地位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坚实的支撑,以科技和文化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以人力资源培育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等。  相似文献   

13.
响应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河南省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新乡市也相应地提出了"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文章从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文化产业的定位、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策略组合、文化产业的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对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是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增长引擎,数字经济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活力。本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梳理中国数字经济、文化产业、数字经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脉络,把握数字经济、文化产业、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新兴数字文化业态的不断涌现将促进新消费热点的形成;二是数字文化治理体系的加速构建将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全链条发展将大幅提升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管窥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演进特征,对于探析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与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迅速、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则属于弱势产业。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必将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国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这必然会威胁到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本文从增强文化产业的资本实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能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9大城市文化产业水平为参照,从规模、辐射力、结构、效益、创新力等角度探讨了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水平,及其与前三强文化强市的差距。研究得出:与前3强城市综合比较,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针对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水平以及建设文化强市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要求,提出相应建议:提升文化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增大政府投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扩大文化内需、提升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等。  相似文献   

17.
川渝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摸索。发展川渝文化产业,两地要加强沟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其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文化生产力的规模效益。川渝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将拓展文化市场竞争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另外,川渝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联合发展,还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文化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服务于云南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结合当前实际揭示与认识云南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是今后发展的基点,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产业与文化生态、文化产品、区域经济等诸多关系是未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更是开拓空间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铜陵市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利用铜陵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据此提出加快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即以民族文物和特色文化产品等资源为基础打造铜陵综合文化系统;整合铜陵文化产业资源,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提高铜陵文化产品竞争力、加强文化形象的理念设计,精心策划一批具有铜陵鲜明特色的文化产品;努力提升铜陵公众文化服务水平,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大趋势,文化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滨州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且身处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山东省,更应将文化产业作为全市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分析了滨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滨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