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武科举与文科举一样普遍存在舞弊现象,清廷在武科举考官防弊方面主要有三类规定:首先是考官的回避,明确规定回避的亲属范围等。其次是取士过程的外在和内在两项约束,防止出现因考官及其随从而引发的考试信息泄露和考生通关节现象以及通过一定奖惩手段督促武科举考官拔取真才。第三是考场环境和取士过程中的防弊举措,主要有考试场所的整修,考试座位的编制、外场弓箭的领取与记录卷等规定。通过这些举措约束武科举考官,保证武科举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运行实施。  相似文献   

2.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总结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对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拔与控制功能是科举制度并存的两大功能,而且选拔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控制功能往往是通过选拔功能来实现的,不能否定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  相似文献   

4.
5.
清代文人的仕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凭自己的“满腹经纶”,由秀才经乡试而成为举人,由举人经会试而成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而成为进士,授为翰林,外放为官,飞黄腾达。这是文人们最好的出路。但是,还有一条出路,就是通过考试或捐纳,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或监生,然后授给官职。这也是清代文人的出路之一。贡监制度贯穿有清一代,国子监是清代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僚后备人员的基地,因此有必要深究。“国子监生”是贡生和监生的统称,名目繁多,来源不一。据《清史稿》,国子监常设的贡监生名色,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  相似文献   

6.
通过挖掘原始史料,对《黄宗鼎齿录》史料,台湾师生进士施士洁、汪春源墨迹,《江西闱墨(光绪癸卯)》科举史料以及《申报》所载有关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台湾进士的相关资讯若干史实进行考辨和补正,可供北京台湾会馆布展和解说工作之助以及相关课题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清代,福建的文教事业处于领先地位,这在科举方面有着明显的反映。首先是确定了科举、文教大省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享受到了大省的待遇,这表现在乡试主考官的选派、乡试中额、学额等方面。其次,福建属于边远省份,因此,也享受了一些内地士子享受不到的待遇,士子对朝廷的优惠政策积极回应,苦读风气日渐浓厚,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再次,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士风朴实,反应在科场中,就是很少冒尖,也很少惹祸,乡闱稳定,这是科举、文教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之一。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透视闽都文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刑名幕友在清代的法制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清代刑名幕友在清代司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刑名幕友之间法律传承的特点来说明刑名幕友之间的这种法律传承是清代法律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翼具有诗人与史学家的双重身份,有意识地以诗记史。他曾任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会试同考官,将见闻感受写成《分校杂咏》组诗,涉及清代会试的各个程序、各色人等、各种器物,生动细致地记述了考官在贡院中工作与生活的诸多细节,有助于从考官视角体验科举流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1.
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束缚新教育发展的枷锁打破了,新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教育开始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但是,废科举在给新教育开路的同时,也使新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时代难题,体现了当时作为社会改革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畿辅重地河北,其书院和科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组织机构,必然与科举这一选才机制有着极大的关联。从书院的培养目标、分布地域、山长聘任、生徒招生、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其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河北书院在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也为河北科举大省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教育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考试改革的相关议论颇多。以清初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功效为例,从社会政策和社会功能的视角对之加以新的分析与思考。清初科举的实施,在转移关内社会矛盾、促进官民阶层的流动和阶层平衡与社会整合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的改革,应该对其所依托的社会生态系统、其所发挥的社会效应方面倾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亦即合理成分或者合理内核。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主要体现为:考生来源的开放性和广泛性;考试权利和录取标准的统一性;考试管理环节的严肃性;考生在考场上的竞争及考官判卷的公平公正性;科目设置的多样性;多途取士,不拘一格的灵活性等。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 ,藩镇节度使是军政合一的地方长官 ,一般是不能直接参与中枢事务的。但事实却是 ,强大的藩镇节度使拥有挟制、控制或生杀皇帝以及作为皇帝机要秘书的枢密使、翰林学士和作为最高军事首长的神策军中尉的能力和手段 ,从而成为晚唐中枢起主宰作用的一元。这一过程是从僖宗中和元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科举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批判的结果,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的勃兴。科举一经产生即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审视的同时,今天应注意改变功利的教育观和考试观,树立科学的学校评价观。  相似文献   

17.
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奖励科名考试具有学位考试性质 ,它的实施在减缓新旧教育体制转换中的阻力 ,选拔各类专门人才 ,保证办学质量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因其与官职奖励相连 ,扭曲教育功能 ,终为民国时期新的学位制度和文官考试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IES) in 1905, the system has been the target of severe criticism by most Chinese peopl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clear up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IES in seven respects based on some ideas of rehabilitation of the I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IES is actually not so contemptible as most people think, at least it is not a bad system. The examination system was an attempt to recruit men on the basis of merit rather than because of social position or political connections, which is a great invention of China. Although it was abolished, the method to select talents by means of examination has not yet been and cannot be exterminated, and it is still proper to be used in the present society. The IES with a 1,300-year history has rich experiences and valuable lessons, which have implications to various examination reform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Book House, 2005:1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前期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代表,虽然这些书院的创立、教学活动部宣称不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标,甚至将科举之学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然而这些书院不仅不反对生徒应举,而且生徒的科举及第率都相当高,这说明汉学书院仍然无法脱离科举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但并没有重视对农业的教育.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统治阶级才逐渐意识到农业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和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事实.为增强国家的国力抵抗外国的侵略,为发展农业,清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教育,兴办了一系列农业学堂.农业教育的兴办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推动了农业的进步.这一举措对于促进农业的近代化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