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言之,新闻时评就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新闻时评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其与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性质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写作或编辑新闻时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其性质与界限?应该说,尽管时评的实践发展很快,但有关上述类似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新闻时评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从事新闻时评工作的思考和体会,特写此文,以就教于同仁。主客观相统一是正确认识新闻时评性质的关键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状和特征,所谓新闻时评的性质是指新闻时评区别于传统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停滞不前时,时评则迂回进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国维 《青年记者》2004,(10):14-15
当越来越多的报纸、越来越多的版面变成时评时,我们为新闻感到悲哀。  相似文献   

3.
周鼎安 《新闻知识》2004,(10):21-23
从一个资料上看到,2003年10月3日至4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办了一期“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广西大学、新疆财经学院等评论界、教育界和实践界的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博士生、硕士生、新闻评论特长生等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共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论33篇。  相似文献   

4.
杨阳 《新闻知识》2004,(3):48-50
当前耳目之下,一种新闻样式不经意之间大行其道。热得烫手,这就是新闻时评。所谓新闻时评,是新闻的解读、评说与延伸,使新闻得以发挥更深的影响和更大的作用。据说,新闻时评可以提升媒体品位,成为新  相似文献   

5.
时评散论     
理性的时评有两种写法的学术批评。一种是“指名道姓” ,有明确清楚的批评对象的 ;一种是把批评对象笼统地罩在所谓的“有的人”、“有的文章”等等虚名之下 ,然后开始发表宏论。前一种写法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功力 ,了解批评对象 ,能够对自己发表的批评负责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允许你来扭曲事实的。后一种写法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可是哪怕批评做得再漂亮 ,总让人读来不过瘾 :这个对象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想敌”呢?是不是批评者自己的莫须有的揣测呢?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概括是不是准确呢?因为…  相似文献   

6.
本以《南方都市报》时事评论版为例,对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加以阐述。并就如何加强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提出建议。一、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低估 孙旭培教授在《论舆论监督的几个问题》一中谈到,“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是批评,包括:(1)公开报道。如为实现党务、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7.
由网络博客想到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健 《军事记者》2004,(10):56-57
一个只关注传统媒体的人,可能对网上“揭竿而起”的情况毫无知察。我用“揭竿而起”这个字眼,是因为这个近年来“疯长”的现代劳什子,衍生出许多让我们瞠目结舌的前卫乃至“反叛”的东西来,搞得我们手足失措。或许正是缘于此,2002年5月13日,美国《新闻周刊》的特稿标题耸人听闻:《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今年新年钟声敲响的前夕,《今日美国报》又发表了该报驻华盛顿记者凯西·基利的一篇报道,题目是《随心所欲的博客正在改变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博客影响的迅速扩大,引发的不仅是人们对传统媒体遭受冲击的严肃思索,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对新闻…  相似文献   

8.
从目 前 情况 来看 ,时评 正在 成 为各 种媒体 树立 “社 会公 器 ”形 象、争夺 读 者的 有力武 器。不 仅我 国 传统 严肃 大报 开 设有 时评专 栏,如 人 民日 报》的 人民 论 坛”、“时 《 “代新 语”,《中国 青年 报 的 青 年 话题 、 》 “ ”“冰  相似文献   

9.
当下95%左右的时评已经沦落为“时事的牢骚”了(以下简称“时骚”)。这个“骚”不是《离骚》的“骚”,而是搔首弄姿的“搔”,隔靴搔痒的“搔”,臊气熏天的“臊”。说到时评,我更怀念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甚至更靠前的光景,在那样的时代中,时评犹如锋芒毕露的匕首,刺向最需要解剖的地方,由此诞生了一批个性迥异、影响力巨大的时评家,诸如  相似文献   

10.
时评热的思考——晚报新闻时评版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全国报纸出现了一股“时评热”,各家报纸纷纷拿出一定的版面空间给时评。一些晚报类报纸在注重深层次开发社会新闻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评的作用。《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也比较有成绩。  相似文献   

11.
我们倡导“独家新闻”已有多年,其重要意义自然已不必多说。而在时下新闻源雷同、内容相差无几的实际情况下,最能体现“独家”性的,便是“新闻时评”。对于报纸而言,新闻时评应属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大观周刊》2011,(52):233-233
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应用,每个人的媒介接触权不断扩大,参与方式也更加便捷,言论自由的程度前所未有。在这样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言论进行舆论引导,让积极的事物能够得到大力弘扬。于是,“新闻时评”肩负起了这样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3.
5月9日《报刊文摘》转载一条新闻,标题抢眼:《李光耀夫人被隔离》,待到看内容,不过是“据《环球时报》4月30日报道,4月3日,李光耀夫人因肩膀僵硬,到国立中央医院检查。她在医生建议下做了超声波扫描。没想到,6天后,李家接到中央医院的电话,告知为李夫人做超声波检查的医生被发现感染非典,要求李夫人必须在家隔离观察10天”。为什么说这条新闻的标题“抢眼”呢?李光耀何许人也,新加坡前总理现“资政”,其社会地位、国内外威望,不是总统胜似总统,不是总理胜似总理,那么他的夫人当然不是第一夫人胜似第一夫人,这样人物的新闻,竟出现“被隔离”…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是民主监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闻媒体不是执法部门,舆论监督不是执法监督,所以最终目的只能是一个:化解矛盾,解决矛盾。 我是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今日话题》的编导,在过去7年的电视  相似文献   

15.
新闻时评和第一人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新闻时评?可以说现在尚无定论.此文体在理念、结构、形式、和体例方面也无学理上的规范要求."一般认为,它是以议论时事为主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伴倡'的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是对新闻事实做出清晰的理性判断,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使社会现象做出是非的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三昧》2008,(5):15-15
张登贵在2008年第2期《新闻实践》发表《评论写作:想好了再说》,文章认为: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是负有很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的一种新闻文体。因此,它更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18.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报纸的新闻评论渐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环境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宽容度、宽松度已经越来越大,一种健康的舆论生态在逐渐生长,言论空间正在拓展,新闻评论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二是因为近些年来传媒竞争的现实需求,激活了新闻评论的写作,培养了一大批新闻评论的职业和非职业写作者,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也许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 自从《中国青年报》领风气之先创办“青年话题”以后,国内  相似文献   

20.
最近尽是怪现象,所以暂时没有写时评。1、收到《湖北日报》刘老师的信,说是把我和XX的文章编成了一篇,署名两个人,并发给我了编好的文章,结果《湖北日报》还没登出来,那位“合作者”却已经在一报纸上公开单独发表了。我只能什么都不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