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指出: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反思以往的品德教育误区,对照新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指出: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反思以往的品德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品德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受语数课程教学方式的束缚,失去了应有的生活化特征,内容教条化,这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行为养成规律,也使儿童对此产生厌倦;再加上品德课大多是兼职的,各校缺乏具有广度与深度的学科研究,更使品德教学重形式轻实践,重传授轻落实,重课内轻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品德教育正向生活化方向延伸。所谓品德教育生活化,即品德教育直面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才是优良品德成长的现实土壤,是品德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此,品德课应该打破原来的教  相似文献   

5.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确立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如下冲突:第一,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冲突。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偏重说教;第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冲突。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和关注。孩子还未出生,就进行胎教,一出生全家总动员,全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对于孩子来说,不到3岁就学习书法、舞蹈、英语等,学习的重担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家长和幼教老师往往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在德、智方面不能全面协调的发展。其实,早期品德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人的品德教育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学前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期应注意孩子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对于启蒙阶段的幼儿,我们该如何对进行品德教育呢? 一、从小事抓起,重视第一次行为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抓住第一次行为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很关键,否则坏习惯一旦形成,即使付出好几倍的精力也难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期应注意孩子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对于启蒙阶段的幼儿,我们该如何对进行品德教育呢? 一、从小事抓起,重视第一次行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抓住第一次行为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很  相似文献   

10.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夯实最初的基础。一、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一个从认知到情感到意志再到行为这样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要充分挖掘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把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知识教育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团结友爱、整理学具、做事细心、爱护公物等;在进餐活动中教会他…  相似文献   

11.
12.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性格、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去引导、培养、强化。  相似文献   

13.
14.
品德教育是学校各科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处处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师要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研究、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高职师范生品德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德性”的人。内容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意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高职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显性德育环节与隐性德育环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就意味着,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都是从这个阶段养成的,并对日后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此,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向学生渗透一定的品德教育,让幼儿在最关键的三到四年的时间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个小朋友都能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本文就“幼儿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谈谈自身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为同行教师提供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校的品德教育如何依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综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并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实践体验为主的道德培养的途径呢?这就是:回归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教育。“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教学时如何实现数学生活化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黄明艺 《考试周刊》2012,(51):86-86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注意问题中特别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是他们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新理念,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全面实施新课程,吃透教材,面向生活,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20.
刘琴芳 《考试周刊》2012,(33):32-3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汲取学生的切身的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活水之源;否则,脱离了生活,就语文而语文,语文教学仍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