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必读》2008,(8):154-154
《谁怕大坏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适读年龄:3岁以上推荐理由:瑞奇是个爱看故事书的小男孩,可是他却不懂得好好爱护书,不是乱画乱剪,就是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把书搞得脏兮兮的。有一天,他看书看得睡着了,醒来却发现自己在童话  相似文献   

2.
课本的苦恼     
巴布豆从小就喜欢看书,他的小天地里全是书。书柜上有书,课桌上也是书,放不下了,就连床头都是书。巴布豆喜爱他的书,可就是不喜欢“我”——属于他的课本。巴布豆每天放学回来,就漫不经心地把“我”从书包里拉出来。书包安静地躺在桌上,“我”被他拿在手上,站在窗边,一边受他凌辱,一边还遭到其他书同伴的嘻笑。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会对学生再三强调:要想作文写得好,必须多读书。也常有家长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多读点书,作文自然就写得好了!"如果不是典妈妈的求助,或许我也会一直盲从地认同下去。典妈妈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好家长,一次放学后,她非常苦恼地找到我:"张老师,我儿子非常喜欢看书,在家里一写完作业就捧着课外书读起来,恨不得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连上厕所也会把书带进去,晚上睡觉前也  相似文献   

4.
铁丝网是这样得来的约瑟夫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牧场里当牧羊童时,他一边放羊,一边看书。但当约瑟夫埋头读书时,牲口却常常撞倒用木桩和铁丝围成的放牧栅栏,成群地跑到附近的田里去偷吃庄稼。每次发生这种事时,老板就冲着约瑟夫咆哮:“混蛋!放羊要什么学问!把书丢掉,好好看着羊!”  相似文献   

5.
大家在学习中有些什么习惯呢? 是坐在书桌前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还是一边听激烈的音乐、一边看书?或者一边吃零食、一边学习? 很显然,不同的人,学习习惯也不一样。因此,学习方法不是唯一的。就像人们的长相不同,学习方法也多种多样。据说有人喜欢在卫生间看书,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做。因为适合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喜欢一边嚼口香糖一边学习,那他当然可以这么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嚼口香糖也对学习有帮助,你相信吗? 美国曾经播放过这样一个电视节目,题目叫做《怎样吃饭,怎样生活》。在这个节目中,日本的科学家介绍了咀嚼哪些东西可以提高记忆力。日本科学家进行了一个记忆力测试实验,把一边看书一边嚼东西的人和不嚼东西的人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6.
老师讲完司马光砸缸救出落水小伙伴的故事后,大家都钦佩司马光的聪明.但是,你想过没有,司马光聪明在哪里?“有人落水啦!”人们立即想到的是,“把人救出!”———意思是让人离开水.却很少有人想到“让水离开人.”当年司马光的小伙伴跌入储满水的大缸后,缸太高,一时无法让人离开水,于是司马光便想到砸破缸,让水离开人,人便得救.让人离开水有困难时,为什么不倒过来想,让水离开人呢?倒过来想,这就是司马光的聪明所在.当你解答数学问题有困难时,不妨也采用“倒过来想”试试看.下面是老师和学生的谈话记录,请一边读一边想.教师:用淘汰制,从129名运…  相似文献   

7.
苏轼可谓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能,他的散文、诗、词乃至书、画,无不精湛、佳妙,甚至在美食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苏轼在政治上不甚得意。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过王安石,主要是反对新法实施过程中的流弊;司马光主政时他也反对过司马光,他认为对新法应分析利弊,采其所长,反对一概废弃。但是,苏轼在做地方官时,还是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的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按常规思维,要想小孩不被淹死,就要把他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但是缸高、人矮、力气小,怎么办呢?司马光  相似文献   

9.
遭遇跟踪     
今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图书城看书。把手机和小钱包随手放在我身后的书架上。当我猛然想起时。发现有一个瘦条条的男子。正不怀好意地“靠近”我。我立刻拿起贵重物品和书逃往书架的另一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吃墨水     
《小学语文》2012,(10):38-38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竞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相似文献   

11.
名家名篇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很快我就会凑上去.  相似文献   

12.
孙子三岁时     
我的两个孙子,在三岁时都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这些真实的故事,每每想起,都令人十分欣喜快乐。大孙子三岁时,特别喜欢听故事,看图画书,有时一边打吊针,还一边看书,真是看病看书两不误。他会认钱,我把一张像钱一样大的纸给他,  相似文献   

13.
编辑冯永平司马光是北宋时杰出的史学家,他童年时就因为机智(司马光砸缸)而出名。成人后,司马光十分注意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了完成修撰《资治通鉴》的任务,他不但找来范祖禹等人当助手,还要求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一次,司马光看到司马康读书时用指甲乱抓书页,他走过去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爱护书籍,并把自己读书的经验与方法告诉孩子,如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告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应该多积…  相似文献   

14.
二舅的幸福     
二舅是个农民,不过他差一点没当成农民。这事说起来有点话长,还好二舅读过很多书,知道一个伟大的人要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二舅年轻时把这句话贴在墙上,后来装在心上。那时我还很小,小到把姥姥家约有二寸长的小白菜一一拔下来,然后站在墙头哭喊:"我要回家!"姥姥这时便踮着小脚跑过来,领着我到村东头去找二舅。在村东头的那棵榆树下,许多孩子忙着玩"老鹰抓小鸡"。只有二舅,在一边静静地看书。后来才知道有一个伟人和二舅一样,偏要在人多的地方学习,说这是锻炼人的意志力。我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古。司马光采用的思维方式是:要使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把小朋友和水分开。一般人想的是“人离开水”,要把小朋友从水里拉出来,可是缸高人小,他们无能为力,而司马光却想到了“水离开人”的方法,砸破缸让水流走,使缸里的孩子得救。他使用的是逆向思维法,又称颠倒法。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的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按常规思维,要想小孩不被淹死,就要把他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但是缸高、人矮、力气小,怎么办呢?司马光急中生智,把缸打破,来了个水离开人,在这里,司马光运用了典型的逆向思维方法,解决他面临的难题,学习数学知识也一样,有时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发现新的解题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自己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而造成损害。成年以后,鲁迅先生读书十分刻苦认真,他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  相似文献   

18.
书籍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和启迪智慧的钥匙。从小养成爱书的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关系甚大。可惜,有的家长并不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给孩子看书,仅仅是为了不让孩子妨碍自己,给孩子的书不加选择,更谈不上指导孩子阅读。孩子因翻来翻去看不懂,越看越没劲,就去撕书了。他觉得撕书比看书更有味道,那“唰唰”的声音和那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纸条,要比那呆呆地捧着书莫名其妙地看有趣得多了。这就会使孩子形成不爱护书籍、随意撕书的坏习惯。  相似文献   

19.
早晨,小猴躺在树枝上看故事书。喜鹊飞来说:“小猴,躺着看书对眼睛不好。”小猴摆摆手说:“没关系,这样舒服!”吃饭了,小猴把书放在饭桌上,一边吃一边看。猴妈妈说:“吃饭的时候别看书,对眼睛不好。”小猴头也不抬地说:“妈妈,这样节省时间。”中午,小猴坐在柔软的草地上看书。小熊走过来说:“小猴,在强烈的阳光下看书,眼睛会受不了的。”小猴摇摇头说:“没事儿,没事儿!”下午,小猴去公园,坐在秋千上荡着,手里还捧着一本有趣的童话书。小兔跑来说:“小猴,秋千晃呀晃,多伤眼睛!”小猴一边荡秋千,一边说:“不会的,不会的。”晚上,月亮爬上树梢…  相似文献   

20.
我一般把记忆的时间定在晚上,并且要在一个人独自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周围不能有干扰我记忆的声音或吸引我注意力的人或物。记东西的时候,我不仅仅默读默记,而是动用尽可能多的器官,如一边看一边念一边写。要注意的是不能老是打开书本,在记忆了一段东西之后,一定要把书合起来,在脑海里过一遍,有想不起来的不要马上翻书,而是努力回想,实在想不起来再看书。最好是睡前把背过的东西再回忆一遍,因为睡眠时没有新信息输入大脑,刚刚记忆的东西就不能受干扰了。如果书上的内容太散太杂,我就会自己先在一张大的白纸上画关系图,自己归纳组织后再记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