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高水平专业教育和高质量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以通识教育课程为载体推进高水平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对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师资质量有待提升,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有待创新,通识教育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呼应性有待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评价研究有待丰富。高校应强化和明确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建立高质量供给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文学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天然优势。一是作为通识课,其课程设置较专业课更为灵活机动;二是文学教育,可承传参考儒家诗教传统。有关的课程思政改革,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以审美教育为基础,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核心,以政治教育为指向。文学教育在这三方面,均能发挥基性的大作用,以促进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改革。文学教育和课程思政,都应该追求以活的思维方式指导教学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高等教育居高不下的热门话题。以“思维导图”通识课程为例,挖掘通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评价,将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教育通识课程,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行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营造出各类课程既同向同行又同心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沟通与礼仪作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要切实发挥育人功能,需要将思政理念作为课程开展的灵魂贯穿育人始终,通过思政教育协同内化学习动力,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性;凝练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形态,完善融入路径;采用结果导向,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宋秀梅 《大学教育》2022,(12):119-122+131
目前,各高校普遍设立的人文通识课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全人教育与课程思政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文章在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可行性基础之上,以人文通识课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为例,从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能力、挖掘人文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设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环节、创新融合课程思政的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体系几个方面论述人文通识课程如何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作为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通识课《植物与人类文明》在建设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和实践,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正确价值引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计算机通识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文章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等方面,对高职计算机通识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通识课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在通识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教改中的难点,以通识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为例,提出通识课课程思政教改的一些建议和对策,进一步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和重要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9.
盛杨 《教育与职业》2020,(16):89-93
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全人理念的统一性、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以人为本的统一性和"两性一度"的统一性。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通识金课需要加强制度与师资建设,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开展阶段化通识金课建设,并从通识金课的深度与广度、信度和效度推进通识金课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高校通识教育担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的功能,在思政建设上更应突出“知识育人、润物无声”的特点。通识课程“安徽民歌赏鉴”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挖掘安徽民歌传统文化、汲取研究前沿成果、突出多样性与本土化教学等方面进行内容建设,以学生为主导、以任务为主题进行教学模式建设,利用新媒体平台、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创作和演唱,进行实践教学建设。整体上遵循了深入挖掘、细致分解、多样表现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12.
13.
马涛 《教师》2023,(3):120-122
文章作者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例,将专业技能和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习动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与优势,确定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归纳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形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流程,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总结课程思政的开展要点,以期为一线高职教师今后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吴亚娜  郭昕 《职业技术》2023,(11):10-16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程,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二者都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内鲜有学者从宏观全局出发,研究艺术院校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国内艺术院校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存在方法不完善、体系不健全、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本科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建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与路径,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制与激励政策,产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成果,从而助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实施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16.
为高效、常态化开展生物类通识课程课程思政,以现代生物学与人类生活课程为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立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并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大思政课”为背景,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五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促进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可以被看作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通识课主要培养通才,通识课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有一定的差别,学界对公益创业类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探讨较少。以“大学生公益创业”课为例,探讨公益创业类通识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家国情怀等。由此要求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场域、教学考核上做好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效果评估,强调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周莹  陈宁 《成才之路》2021,(19):28-29
工程伦理是一门以建立正确的工程认知,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文章简述课程思政的内涵,指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必要性,并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工程伦理教学的有效途径.要明确课程思政目标,重视教学总体设计;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0.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当前高等院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学科融合共生为艺术类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从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协同育人效应等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艺术类课程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