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学科简介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创建于70年代中期,涉及海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大地测量等四个专业,1984年建立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培养海洋地质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西太平洋地区十分活跃的海洋地质研究和培训基地之一.本学科现有古环境研究、海洋沉积、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综合地球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学科整体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海洋古环境研究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面已居于国内前列.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了青岛大学调整本科应用化学专业方向的原因与意义、设置新特色方向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工与制药"、"绿色化学与绿色产品设计"、"现代工业分析与检测技术"等3个符合21世纪发展趋势的新专业特色方向和相应的专业实验体系,并分析了实现这一学科调整目标尚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丹  卢涌 《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41-142,121
"大图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学科体系的构筑充分适应了社会经济建设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图学类课程体系的融汇与贯通是图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查阅丰富资料,组织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目前日本和美国工程制图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从教学目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四方面着重研究分析了图学类诸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机理及先进技术手段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教育、海洋等统计年鉴和沿海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数据,分析沿海省份海洋高等教育学科的差异性与研究动态,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份海洋高等教育学科高度集中在山东、江苏、上海、广东,而其他省份涉海学科布点较少;若以海洋经济规模而论,沿海省份海洋高教学科与海洋经济发展适宜性较好。国内海洋高教研究领域集中在海洋高等教育的层次构成、区域海洋高等教育及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重点学科/专业教育及海洋意识教育、涉海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  相似文献   

5.
正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为2006年4月批准的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主任为宁波大学副校长郑孟状教授,执行主任为宁波大学李加林教授。研究中心在宁波大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海洋科学、地理科学、管理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心包括浙江海洋文化、浙江对外交流与区域社会变迁、浙江海洋经济与管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人文社科与自然科  相似文献   

6.
涉水学科分为三大类:其一为"纯水学科",即完全以淡水为研究主题的学科;其二为"涉海学科",即以海洋及海洋相关领域为研究主题的学科;其三为"涉水交叉学科",即纯水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涉水研究领域。美国公立大学涉水学科从学位点设置上展现出学科交叉的深度,形成了以涉水交叉学科为主,纯水学科为辅的涉水学科体系。在系所、院部的设置上展现出了其涉水学科交叉的广度,系所层面注重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院部层面则以大综合性院部为主。美国公立大学涉水学科集中分布在资源环境、工程、海洋、农林牧渔等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领域中,而理学类等基础学科领域中分布较少;这些涉水学科大都设置在资源环境类、农林牧渔类和工程及应用类学院中,以培养硕士、博士等较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为主。美国公立大学涉水学科学位点的学科领域与其所在系所、院部的学科领域并不一一对应。其学位点的设置方式也灵活多变,根据需要设置双学位点,采用跨系、跨院甚至跨校联合设置涉水学位点等模式,促进了涉水学科体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科研平台是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发挥高校研究优势建立的重点实验室既有利于推动科学研究,更能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探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间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点实验室平台有助于研究生拓展专业视野,拓宽研究思路,在方向指引、仪器和设备共享、数据和软件支撑等方面方便研究生科研,起到"战略式""参与式"和"交流式"科研引导作用。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调研,及时反馈建设成果,加强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致力于做好以下工作:塑造海洋特色环境,创建海洋育人氛围;依托海洋教育资源,发挥海洋地域优势,建立海洋教育基地;积极拓展海洋知识教育活动载体;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整合课程与课时,开展海洋教育小课题研究。隐珠中学是一座滨临大海的农村学校,学校恪守"为人生奠基,让生命精彩"的办学理念,依托课题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用心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学校按照"学科引领,校本深化,活动助推,文化升华"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郭勇  张海 《地理教育》2010,(12):18-19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和最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21世纪是海洋世纪”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新世纪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在高中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培养了解海洋基本国情的公民,对我国今后政治、经济、安全等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此外,海洋地理也是地理学科发展中新的前沿研究方向,作为高中选修课程予以设置,也将起到为大学阶段的海洋研究与开发领域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末以来,欧美海洋人文社科领域涌现了一股新浪潮,学者们从跨学科的视阈审视世界海洋与人类历史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这股浪潮被称为"新海洋学"。从全球海洋文明史的整体视阈出发,本文不仅勾勒了欧美"新海洋学"的历史脉络与最新动态,还对"新海洋学"背景下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整体上看,"新海洋学"语境下的全球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海洋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成为一个显著的特点,与之相比,欧美海洋文学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研究路径大多较为单一,目前鲜有论著从海洋文明发展史的宏观视阈来整体考察欧美海洋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流变,鲜有论著讨论欧美海洋文学如何参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国族认同和国家形象建构;此外,"新海洋学"语境下的海洋文学批评理论及话语体系有待进一步确立。这些都是进一步开展欧美海洋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新时代终身教育学内涵更新、终身教育理论研究深化、终身教育实践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完善的必然要求。建设终身教育学学科亟待解决终身教育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及性质、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新时代建设终身教育学学科需要明晰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明确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处理好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终身教育学研究和终身教育研究、终身教育学与终身教育实践、终身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终身教育学研究的中西关系,加强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秉承知识学习与探索实践相结合、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个人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学术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相结合的基本理念,采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及创新的辩论赛形式,使参赛学生在知识经验建构、研究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主探索性研究的平台,是我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In her article, Karin Due presents us with a contradiction in physics: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s as a symbolically masculine discipline alongside a simultaneous discourse of the “gender-neutrality” of the discipline. Due’s article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gendering of physics practices, particularly in group dynamics, and how this serves to simultaneously reinforce the two competing discourses of physics as a masculine discipline, and the discourse of physics as a gender neutral discipline. Due also suggests that an implication of this contradiction is a limited number of available positions for girls in physics compared to those available to boys. I wish to take up this observation and discuss how available positions for boys and girls in physics are related quite closely to two other concepts discussed in Due’s article: competence and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4.
This i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trajectories and itineraries of undergraduate physics students at a Mexican university. In this work learning is understood as being able to move oneself and, other things (cultural tools), through the space–time networks of a discipline (Nespor in Knowledge in motion: space, time and curriculum in undergraduate physics and management. Routledge Farmer, London, 1994). The potential of this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allows an analysis of how students are connected through extended spaces and times with an international core discipline as well as with cultural features related to local networks of power 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an example, I show that, from an actor-network-theory (Latour in Science in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7),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undergraduate physics processes of learning you have to break classroom walls and take into account students’ movements through complex spatial and temporal traces of the discipline of physics. Mexican professors do not give classes following one textbook but in a moment-to-moment open dynamism tending to includ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actors in classroom events extending the teaching space–time of the classroom to the disciplinary research work of physics. I also find that Mexica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how initiative and display some autonomy and pow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itineraries as they are encouraged to examine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articles, unsolved physics problems, and even to participate in several physicists’ spaces, as for example being speakers at the national congresses of physics. Their itineraries also open up new spaces of cultural and social practices, creating more extensive networks beyond those associated with a discipline. Some econom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ual features of this school of science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help understanding the particular way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develop their autonomy.  相似文献   

15.
民航交通运输学科作为交通运输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影响着交通体系,对国家部署的战略交通枢纽有着支撑作用。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建设,既要结合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又要积极体现学科优势,必须明确民航交通运输学科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梳理“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发挥其学科优势,在建设民航交通运输一流学科的目标引领下,加强师资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促进民航交通运输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s hardly ever presented with sufficient clarity to satisfy either physicists or mathematicians. It is a situation that often leads to misunderstandings that may spread quickly from teacher to student, such as the idea that mathematics is a mere instrument for the physicist.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with reference to the French philosopher Michel Paty, and we look briefly at its pres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rmodynamics. We then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way these relations are perceived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ir last year of a university course on physics, in the discipline of Thermodynamics. The study points to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epistemic view they hold.  相似文献   

17.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构建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合法性基础和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诸多理论界定具有共同指向、基本规定和学科关怀等共性特点;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容构建主要表现为三种价值取向:理论研究取向、应用研究取向和理论应用研究兼顾取向。在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研究对象理论界定的依附性和内容构建的泛化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自主性追寻仍将是学科成熟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逻辑起点作为一门学科的胚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人们了解这门学科演绎过程最初始的范畴,关系到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现代大学教学论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及其是否存在逻辑起点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由于大学教学论现在还处于一个研究领域阶段,故还不足以成熟为一门学科;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学理上的规范去建构它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特色学科与专业建设关系到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职能的发挥。学科中的特色学科是学科建设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特色学科需要不断积累与积淀才能形成,学科建设中如果单纯追求特色而忽视其学科基础,则特色学科很难持续发展。特色学科可以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良好的环境与制度支持。通过对船舶特色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及其相关本科专业特色化建设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进程中,庞薰琹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设想,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工艺美术的性质、范畴、指导思想、学科建设、教学方法、学术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他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重新审视,可以促进对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获得前进的智慧和动力,提高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