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同时在“制订计划”环节中认识控制变量的意义和方法。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诸多表现中让学生探索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体验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徐李亮 《广西教育》2014,(41):75-75
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教学的新理念,从生活中教会学生学习,必然会促进学生做科学、学科学,提高学生的观察、预测、推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家庭实验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亲身体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在物理学习中,大力开发家庭实验成了必然的趋势。下面笔者结合初中力学知识来谈谈家庭实验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坚持将体验置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情景是创设探究物理问题的基础,是获取物理知识之本,引发思维之源.教学实践表明,良好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最终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66):139-140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等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这些理念,有助于当前"核心素养培养"在物理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九大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得以培养和锻炼。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主要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选择、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等方面探索"打造活力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这种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和物理新教材的使用,探究式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探究情境,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成功.  相似文献   

9.
赵青 《教师》2009,(19)
文章以牛顿定律教学过程为案例,展示了"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物理过程,真切地感悟物理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乐于动手探究和体验学习过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物中识别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程序;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镜面对称"现代物理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创设体验情景,引入新课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