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在学习当中,不少人总是三混淆,分不清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其实,三种比喻都有其自己的特征,掌握了这种特征,分辨起来就不会困难了。那么,到底怎样区分这三种比喻呢?  相似文献   

2.
一、“学法指导”区域的认识误区及问题的提出误区之一:“上等人,自成人,只要有学习欲望就行”,说白了,就是认为只要愿意学,肯勤奋就行,不存在方法之类的问题。这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态。误区之二:学习成绩好的人学习方法也好。误区之三:学习时间越长越好。这是...  相似文献   

3.
写文章时应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段,有人认为这是文学家的事,其实不然,在普及科学方面,恰当地应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段。往往能把那些高深莫测的科学原理和枯躁无味的抽象概念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即使对此一无所知的人看了也会心领神会。只要不是矫揉造作,翻新猎奇,就不会让人有俗不可耐之感.也无损科学著作的特有风格;相反,用问得体,还要使文章交辉相映,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增进人们的理解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说起学习计算机知识,有的人总认为很难,有的人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有的人屡学不会,甚至产生怯学心理。其实,这是错误认识。只要认真去学了,就会感觉学习并不太难,不过要学好、掌握好,首先要具备三颗“心”,即决心、信心和恒心。  相似文献   

5.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西南师范大学罗洪铁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时,有人讲,思想政治教育者有两项基本职能:一是类似医生的职能;二是类似教练和导演的职能。笔者认为这种比喻十分妥贴。只要我们仔细思索一下以上比喻,就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感悟时间     
与时间有关的比喻总是意味深长,手头就有一句:“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三天,这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自然,这三天中,最重要的是“今天”,只要抓紧“今天”认真总结“昨天”的教训或经验,并为“明天”的丰收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能最终赢得“明天”的丰收  相似文献   

7.
“过河拆桥”这个成语比喻利用他人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听了以上的解释,你一定会认为这是非常不道德的,可是“过河拆桥”却是一种解数学题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8.
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很多人认为:教师只要认真备课,讲课时尽量地把知识讲得详细、透彻,学生就能理解所学内容,就会运用知识,学习质量就会提高。但是有时事实并非如此,尽管教师下了堂上功夫,学生还是理解得不好,学习质量仍然得不到提高。笔者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单靠教师的积极性是不成的.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怎样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呢?有些老师喜欢先来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姓什么,叫什么,今后的一学期里,就由我教大家语文等等,然后就开始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也有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今后学习语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第一节甚至包括第二节、第三节语文课,不宜马上讲授课文,也不宜马上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学习语文的要求,而是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学生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0.
但凡研究理论的人,最不喜欢歌德的这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我们比较能接受的,是把生活比作土壤,而理论就是从这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树。但这不仅仅是说树的生长需要土壤,还意味着,只要有土壤,总会有嫩苗冒出来,就像是花朵从花茎上冒出来一样。作这样浪漫的比喻,当然需要有事实依据,这里我就拿黄凤兰女士这本《中国民俗影视》作例子,解说一下理论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有人把教师比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同时还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学生是什么呢?在这种比喻之下的师生观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吗?其实这些比喻并不恰当,也不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把教师比喻为蜡烛,虽然是为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在照明工具丰富多彩、越来越先进的今天,蜡烛本身亮光少,一般是在无电的情况下起辅助作用,如果长期使用,学生易近视。况且,老师也不是只要完全牺牲自己就能把学生照亮的圣人,更不是无任何需…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设一些比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比喻设得巧,设得好,就能使本来晦涩难懂的概念、定义、公理、公式变得浅显明了,有的知识甚至能终生不忘,所以巧妙的比喻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杖。笔者在近几年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作了些粗浅的尝试。现整理如下,让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以前的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唐代柳宗元写的寓言《黔之驴》。就这篇文章的寓意而言,教材的编者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这篇寓言了解两个成语含义:一是“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二是“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作者柳宗元的意图,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大概是讽刺这两种人的吧!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尽然。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黔之驴》这篇寓言,我以为还有一个“黔之虎”的问题,应该给它一个评价,“黔之虎”的行为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传达给…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认为,只要发准每一个音素,读准每一个单词,就能准确地读出句子,说出标准的英语来,这是个大误区。  相似文献   

15.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礼记·学记》,后被辑录在《三字经》里而被广泛吟诵。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一件器物或工艺品。人们是用这句话,来比喻学习对人的重大意义: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6.
不少人认为,写作说明文只要语言通俗、平实,让人好懂,一看就明白就算好文章。当然,能达此标准是算不错的,但如果能准确、灵活、生动的用上些修辞,使文章锦上添花,岂不更好。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就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树立了语言生动严密的典范。苏州园林被叶老比喻为“一幅完美的图画”,而我们读《苏州  相似文献   

17.
在比喻句中.“像”是比喻词,表明比喻的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带“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如,“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面。”(《成功的秘诀》)这就不是一个比喻旬。非比喻句中的“像”,含义甚为丰富,语境不同,其表意功能也就不同。本文试就非比喻旬中“像”的表意功能作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成语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遭到双重损失];如鱼得水[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适合的环境];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只要大家一起商量,就会想出一些好办法来];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言善辩];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过五关斩六将[比喻英雄业绩,也比喻克服困难];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相似文献   

19.
徐寅佳 《教书育人》2006,(12):46-48
一、引言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进行,人们对素质教育密切关注,但能真正明白教学和教育的意义的人却不多。许多人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们就会毫无疑问得到预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更关注的是英语的说明性而忽视了英语中的人文性。这就导致英语学习者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缺乏洞察目标文化本质的能力,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这就说明虽然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但是他们不是被作为一个全人来接受教育。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全人教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只要善于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多么富有哲理的语句。作者用精练、精辟的语句向我们讲述了幸福是什么,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一句句诗一样的语言,读着读着我们仿佛也收获到了幸福。文章巧妙的构思:用简单的字母来表现生活中具体的幸福;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句:“幸福是D,是欢乐的竖琴。美好的欢乐是幸福的使者。”很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