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卡夫卡作品的图像性为切入点,讨论构成卡夫卡图像世界的三个要素:内心世界的投射、象征和叙而不议的手法,指出图像性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叙事空缺。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图像世界的内涵,有助于明白卡夫卡创作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作品意蕴的繁多与纷纭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想过,他不是专业作家,更不自视为伟大作家,他不需要考虑整个人类的出路,也没有将人类带出苦难的使命,面对恐惧,写作仅仅是他本能的解放。当心中的恐惧有所投射和纸上的恐惧面对面时,这恐惧便会有所消解;当恐惧变得客观的时候,他才会有勇气与之对视,而文学恰恰成了他将恐惧真实化的桥梁,成了宣泄和释放的幌子,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作品中的三个神话原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卡夫卡的整个创作达到了多义性与秩序性的统一、独创性与承继性的融合,是在20世纪西方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新神话。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认识卡夫卡及其作品,对我们步入这位作家的艺术迷宫和揭开他的创作奥秘无疑是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一般认为他在文学派别上主要归属于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其作品的基调大抵是荒诞、隐晦、悲剧、无奈的。但他的作品中还存在幽默的元素,这种幽默的主旨就是对人的荒诞的生存困境的揭示,在冷峻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描绘中讽刺各种社会的不公和弊病,这种创作手法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作家发扬光大并被称之为黑色幽默。因此可以说卡夫卡才是黑色幽默手法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内涵丰富、深刻、复杂而深奥,所有这些特点又反射出作者性格的矛盾性和人格的多重性.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在卡夫卡作品中却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尤其是"母亲形象"反映出卡夫卡对女性的多层面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卡夫卡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逃离母题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沉淀,已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母题之一。逃离母题是莫里森创作的最主要的母题之一,贯穿于小说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各个层面。逃离的主人公大多出自弱势国家和民族,莫里森借助逃离主题让处于弱势的黑人群体发出自己反抗的声音,生动再现了不同时代黑人的生存状态,有力地展现了黑人奴隶所经受的身心折磨以及现代自由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排挤下的精神困境。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的逃离母题,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和现实意义,揭示美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展现莫里森对黑人种族和美国社会所抱有的文化理想,进而补充和完善国内有关莫里森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唯美的意境、东西方艺术技巧的融会等特点,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从“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东方美学的挖掘”两方面论述,可体悟其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词的母题就是一个愁字。前期主要抒写闺愁、离愁、伤春之愁,后期主要写家愁、国愁、思乡之愁。李清照“恋母情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唯美的意境、东西方艺术技巧的融会等特点,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从"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东方美学的挖掘"两方面论述,可体悟其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荒诞与真实、绝望与抗争、偶然与必然、可能与不可能,这些对立面共同构成了卡夫卡作品的两重性。而在这些两重性之间又出现了巨大的分裂,从而形成了卡夫卡作品的悖谬特色。《变形记》更是以典型的悖谬特色,全面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而中国作家残雪则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代表,他们虽然置身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却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如荒诞的精神内涵、破碎的人物形象和隐藏的寻找模式。从上述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相关性的研究,考察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征,以期达到对两位作家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存总是关涉到意义。卡夫卡处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无法建立确定的价值体系,满怀着痛苦和焦虑陷入了生存迷雾之中,写作承载着他的思考,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极富个性特征的内省色彩,于文坛上另立风景。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小说与其短暂的一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的小说世界始终笼罩着忧郁的气氛,并以象征的手法、荒诞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5.
卡引言 夫卡的作品留给后人的似乎是一座走不出的迷宫,这些作品究竟象征了什么,谁也说不清,而卡夫卡也不能简单地归入现代派中的任何一派。结果便是,所有的阐释似乎只不过是一种徒劳而已——正如他的作品中大多数主人公所做的努力一样。然而也正如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恐惧而固执地琢磨着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汉语字母词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字母词在汉语中出现和发展有诸多因素,本文主要从汉字的特点、汉语拼音化、外来词的转写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探讨汉语字母词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派作家之一,卡夫卡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空间的描写,既有具体的现实空间,也有抽象的心理空间。还有社会空间。这些空间描写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认识论”入手,研究卡夫卡的创作中空间运作对主人公身体的规训,空间隐喻对主人公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体现了凝重的霍桑式的清教徒宗教死亡意识和人性观。本文通过与小说中主要人物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比较,分析齐灵沃斯犯罪到死亡以及最终获得心灵的救赎的整个心理过程,以此讨论《红字》中的追寻母题。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城堡》的发表引起的解读和争议如潮,其中对主题结构的剖析更是解读其作品的一条线索。叙述声音的日渐遥远,乃至消逝;意义追问的怪诞失落以及孤独的无法企及都使人物K的离奇悲惨的命运在追寻的悖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追寻的悖论意味着信仰的缺失,更似乎在昭示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俄狄浦斯王》、《儿子与情人》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三部作品是俄狄浦斯母题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典型范式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从人的成长角度对俄狄浦斯故事及其现代嬗变进行探索,思考人类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对父辈和母辈的超越之中,杀父、娶母、流亡就是文学作品表现人成长所经历的三次蜕皮式质的飞跃,俄狄浦斯母题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的成长和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