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平靠争取得来”,实现和平的前提与根本途径是净化人类,而净化人类的“方便”就是慈忍。“慈忍”,作为一种智慧,其立论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是佛教哲学智慧与儒家智慧的圆成;作为一种净化外在生存环境的“方便”,它强调“以人间为依业,慈济为方便”,是出世与入世的圆融;作为个人修养的根本手段,它强调“以智育德,以忍养情”,是戒、定、慧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陈嘉映对奥斯汀的《假装》一文进行了转述,并补充说“我们不仅会假装,而且会假装假装”。不过,陈文并没有对“假装假装”给出一个清晰界定。“假装”通常会作为一个反叙实动词来使用,并在逻辑上表现出否定性:假装X→~X。“假装假装”故此被认为表示双重否定即肯定:假装假装X→~假装X→~~X(=X)。然而,从具体案例来看,“假装假装”展现出的不是一种双重否定表肯定的线性结构,而是一种嵌套结构。从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来看,“假装假装”的嵌套结构标识着它在逻辑上呈现出的是辩证法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假装假装X既不等于假装X,也不等于没有假装X,它是X在经过否定之否定发生辩证法逆转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3.
佛性问题是佛教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牛头禅与慧能禅在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上存有重大的分歧。牛头宗秉持其虚空即道的理念,主张无情有佛性;而慧能禅则坚持以人为本,主张“无情无佛种”,否认无情有佛性。两者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哲学对佛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在其自身发展中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种不同的形态。但从实质上看,辩证法之为辩证法,首要的在于它是本体论意义的辩证法,或曰它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辩证法。本文仅通过对古代辩证法、近代辩证法的分析,谈谈粗浅看法。 一 古代辩证法有两种不同类型。其一是对现实世界的发展进行辩证的理解,即研究事物自身诸问题的辩证法,这第一类型的辩证法恩格斯认为是“自发的辩证法”,列宁称之为“客观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角度来看,“典雅”有两种较典型的风格特征:一种是刘勰的解释,倾向于儒家。其特点是:1.创作主体情感温柔敦厚,寄托高尚;2.语词雅训,叙述节奏从容不迫;3.美感特征是儒家的“和”。另一种为司空图的解释,其精神内涵接近于道家,这种风格的特点是:1.创作主体人格淡泊,有独特的精神追求;2.叙事时空转换比较快,营造出“虚的意境”;3.其美感是道家的“妙”。  相似文献   

6.
隋唐三教融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分二个方面论述隋唐儒佛融合的情况,一方面,从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忠孝礼义等方面;另一方面,从儒家对佛教的吸收和融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佛性义理等方面。儒佛在隋唐时期的融合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苏赋二题     
学界有《黠鼠赋》为东坡少作一说,但某些重要资料提供的外证苍白无力,而作品本身提供的内证又可以使其不攻自破。当以元桔六年一说为近是。对《赤壁赋》中苏子提出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的解说,学界似多疏误。其实所论为自然哲理(涵盖人生哲理),意在破宾客的拘执,追求对现实人生的某种超越。它主要渊源于儒家《易》学,完全与唯物论、辩证法暗合,显示了中国古代哲人的高度智慧。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性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性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出处的基础上,解读孙悟空形象“佛性、人性与猴性”的统一,即从横空出世的石猴看其猴性,从冠人名为人徒观其人性,从历经劫难取得真经而成“斗战佛”见其佛性。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什么”与“哲学不是什么”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从反面阐明“哲学不是什么”,才能从正面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不是客观知识,它指向的是具有无限性和终极性的对象,因而它没有确定的结论和标准答案。哲学不是经验常识,它源于经验而又高于经验,最终还要回归到“百姓日用”的经验生活中并为其服务。哲学不是工艺技术,其作为一门智慧之学,是一种自由探讨普遍性问题的科学。哲学不是小聪明,它是关于宇宙人生的通察和通观,因而是一种大智慧、大聪明、大觉悟。  相似文献   

11.
“四人帮”及其御用理论班子,为了篡党夺权,推行其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采用各种卑劣手段,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诡辩论就是他们经常玩弄的一种。诡辩论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变种,历来就是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但是,它在外表上貌似辩证法。因此,“四人帮”运用诡辩论冒充辩证法,歪曲辩证法,向辩证法进攻,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划清辩证法同诡辩论的原则界限,戳穿“四人帮”所玩弄的种种诡辩伎俩,对于进一步弄清理论是非、思想是非、路线是非,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课堂是一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信息化视角来看,智慧课堂是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物理教学环境。对“智慧课堂”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构想到技术实践再到价值认知回归的发展历程,如今的“智慧课堂”并非简单地将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纳入教学,而是将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拓传统教育时空,再造一种智能无缝的教育新时空。这种“新”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向,通过数据智慧联通学习者的个性化、持续性、全面化学习,并凸显出对此尊重、支持与满足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3.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A而不B”类句式在先秦儒家话语中大量存在,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论和文化景观。这一句式的意义在于:在语言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使二.个命题既经济又稳固,并且富有包孕性;它不仅在“说什么”的思想意义上,也在“如何说”的形式意义上显示了先秦儒家学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演义》的修定者毛宗岗称诸葛亮为“智绝”。但人们住住将诸葛亮的“智”看成是“智谋”、“计策”。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这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近视。其实,诸葛亮的“智”是一种哲学智慧、文化精神,它以儒家的原始精神为主体,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各种智慧,成为一个具有实践理性精神的“真儒”。透过这个“真儒”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罗贯中的反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15.
<正>古语云:“开卷有益。”但只有读真正的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本期我们一起来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阅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它讲述了治国理政的方法,如“为政以德”“使民以时”;它蕴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还有朴素的文艺评论观点,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是儒家经典,更是流传千年仍值得一读再读、给人智慧和启迪的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16.
评孔孟儒家道德修养学说的文章甚多,而本文能站在哲学高度,对儒家道德原则和方法、性质和特点、价值和弊端进行反思,指出其在道德认识上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其“中庸”思想具有辩证法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开展"儒道互补"选修课,意义自不待深言。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儒学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活与自由等;道家的基本哲学思想是通过“无为”来达到人与道之间的和谐,强调顺乎自然,注重自我,崇尚个性自由。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期的佛学,将抽象的佛性与具体的人心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对主体自我的肯定而一步步走向对人的生活的肯定,走向了对儒家伦理的认同,确立了中国佛教“出世不离人世”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先秦儒家智德观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一种人事之智或知人之明;从地位上看,智从于德,智是一种达仁、成就德行的手段;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建立“仁且智”的道德理想人格;从目的上看,主张成圣成贤,用知识、智慧治理天下。文章在对先秦儒家智德观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简短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和位育“是传统儒家道德智慧的精髓,儒家“和“的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其内涵就是关于“和谐“的教育.儒家的和谐德育思想提倡一种和谐共存的道德智慧,对于当代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德育工作要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水平,培育身心和谐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