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对比研究《楚辞章句》与《楚辞通释》的注解,探讨两书在训诂术语、训释特点、训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发现《楚辞通释》在《楚辞章句》训释的基础上有所发扬.《楚辞通释》对楚辞学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诗取资于《楚辞》典故极多,对诗歌起着深化的作用。从谢灵运诗文中考察他对屈原其人其诗的见解,并旁及后世诗评家对谢诗与《楚辞》关系的探讨,从中当可反映诗人用《楚辞》典故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诗经》对当代文学评论、诗歌、小说创作的多方面影响,从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典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代诗人、作家、评论家从《易经》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和人生的智慧,从而昭示了古老《易经》与当代文学的深刻联系,进而也显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是由汉至宋<楚辞>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在<楚辞>学和训诂学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贡献我们总结为六个方面:解说旧注、补释语意、驳正旧注、阐发新意、载录遗说、考订异文.  相似文献   

7.
《楚辞讲演录》表现出周建忠先生对楚辞作者和楚辞文本的研究深入、把握准确和讲解详尽,对楚辞研究成果和学界掌故及相关信息的非常熟悉,同时表现出作者在楚辞教学上饱含热情和循循善诱的特点。它的出版,是周建忠楚辞研究及其教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了周建忠先生对祖国文学遗产的普及和传播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洪兴祖校《楚辞》而撰《楚辞考异》,其中引《楚辞章句》“古本”22条。所谓“古本”,乃指六朝时《楚辞章句》传写本。从“古本”不但可以了解《楚辞章句》文句在六朝时流传的一些情况,更可以据以校正历代《楚辞章句》文句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误、衍、倒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龙是中华文明中举足轻重的存在。《诗经》中的"龙"有的隐含着龙与水的关联,有的点明了龙与上天的密切,还有的是图腾意识的残余和礼乐制度的标识。《楚辞》中的"龙"较之《诗经》,种类更为多样,内蕴更为丰富,在延续并发展了《诗经》中三种意象的同时,又为龙增添了君子的化身、忠诚的代表、危险的象征这三种蕴藉。中华龙文化中"龙"所包含的几乎所有含义,在这两部作品中均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10.
宋本《楚辞章句》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王逸《楚辞章句》在宋代流传的情况,它的版本源流,版刻款式,文句、篇目、章次的传异,并进行了必要的校理。通过考证可以看出:宋代《章句》流传既广,异本甚多,文句讹误现象十分严重。对今传的明翻家本《楚辞章句》更需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整理,以便更好地为楚辞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选》研究,称为选学,其中保存着不少楚辞研究的资料,不仅可以用来校勘《楚辞》传本,而且也可以反映出时代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其中的异说新解,也可以提供楚辞研究的参照。这在魏晋至唐代的现存楚辞缺乏较为系统专门之书的情况下,选学骚类研究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楚辞》洪兴祖补注中的直音凡834例,通过整理分析发现:洪兴祖直音的格式多种多样,稳中有变,直音的范围广泛。特别是洪兴祖在运用直音法注音时,不仅注意到了注音字与被注音字读音相同,而且还发现了二者在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楚辞通释》的字词注释,虽然也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原则和方法,但在不少地方却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数量众多的声训释词;注重以注音辨义;推出字词新义;明确人称代词的具体指向;精选的方言注释;注重字词的校勘;指出古今字或异体字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以文献为基础,综合多方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楚辞》研究中一些长期讨论的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校勘和疏证。力求言之成理,信而有徵。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期国力逐渐昌盛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台阁体,学者们亦多从教化、治世的角度接受前代儒者的思想。何乔新身处明代前期国力鼎盛之时,他以官方儒者的身份,倡导世人以“推洁廉之志而弼成治化,以环丽之词而歌咏太平”的态度来接受《楚辞》。他的这种主张亦是明代前期官方舆论风向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8.
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残留着楚人对远古氏族祖先昌仆氏的原始记忆,表现了诗人与君同祖的血缘宗亲情感。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楚辞文学,在其载体内外和因缘空间,表现出多样态的文化交流、整合、吸纳、排拒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集中表现为楚辞的文化焦虑、楚辞的宗教文化特性以及楚人精神结构中的故国意识与历史观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楚文化的蜕变和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