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以前我读书读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好像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把书看完,效果怎么样呢?看小说只在意结局,看随笔就佩服一下作者生动细腻的文笔,看知识信息类的书就不停地发出"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面啊"的感叹。想起我看过的那一摞摞书,我记不清多少内容,也说不出一二三。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仵他的意识里。”可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非常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快乐地读书。让书伴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作文“开头”导练〕1.一篇题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我爱读书,更爱读好书。有的同学读书贪多,一目十行,收获很少;有的同学读书不选择,只爱看奇险小说,别的什么书都不读。而我爱读的一本书是……这样的开头好不好,为什么?如果不好,请予修改。2.下面是一篇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2006,(23)
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叫有意记忆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的效果。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必须进行有意记忆。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许多书,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几乎没在他脑海中留下一点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他怀疑自己是记忆力不好。后来有一天,他遇到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  相似文献   

5.
数字读书法     
一目十行《北齐书·河南王孝瑜传》:“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诗云:“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以形容读书的速度快,夸张得可以接受。二分群书人生有限,面对  相似文献   

6.
名家名篇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很快我就会凑上去.  相似文献   

7.
吴素琳 《教学随笔》2016,(8):124-124
高尔基说过:“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课程标准也这样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8.
一目十行:《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二》:“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速度快,夸张实在生动感人。 二分群书:人生苦短,书籍浩繁。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知识积累需要不断地选读。一般将群书划分为两类:一类精读,以求其深;一类浏览,以求其博,既深且博,自当功力日进,以至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相似文献   

9.
从开始识字算起,同学们已经读过语文、数学和一些课外书,成为一个小小的“读书人”了。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读书?阅读是怎么回事?小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哪些书必须精读、哪些书可以略读、哪些书只需快读?怎样才能读快、理解快、记忆快?怎样运用电脑阅读……你也许会问:读书咋有这么多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阅读本来就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跨越时空的讨论、对话,阅读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本期起,我们开设“新概念阅读”这个栏目,就是为了帮助你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愿你喜欢这个栏目,和…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真妮姐:你好!我儿子下学期要上二年级了,他喜欢各种类型的图书,可以独立熟练地阅读。通过看书,他自己明白了许多自然科学道理,记住了各国飞机型号,甚至《丁丁历险记》里的某句话他都能记得在哪一集里出现的,可能这些是他喜欢的、有兴趣的,所以看得仔细、记得清楚。但是,他看其他书时经常是一目十行,带图画的书,只看看图,大略地扫一下文字就翻过去了,一本挺厚的书一会儿就看完了。不知这样的情况需不需要给他纠正  相似文献   

11.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电视、计算机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书吗?读书与儿童的成长还有多大关系呢?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阅读不仅是能力,同时还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儿童,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日本石…  相似文献   

12.
读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幼儿时代就已经开始看各式各样的小画册,读一些写有诱人故事的小人书。那现在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又怎样呢?一位老教师的话令人深思:“现在很少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书中人物都是怪怪的,从中很难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思想情操的美。”  相似文献   

13.
读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幼儿时代就已经开始看各式各样的小画册,读一些写有诱人故事的小人书。那现在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又怎样呢?一位老教师的话令人深思:“现在很少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书中人物都是怪怪的,从中很难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思想情操的美。”两年前,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对学生读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首先,85%的学生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和需求,所阅读的课外书范围广泛,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儿童读物、报…  相似文献   

14.
一直都不太相信“一目十行”,即使有,恐怕世间也只寥寥几人。不过阅读速度却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东海一览网站(http://www.dhyl.cn)就是向我们介绍提高阅读速度方法的一个网站。这个网站还提供在线阅读速度测试,只要挑战“一目十行”,就可以知道自己究竟读得有多快。大家试试看吧。  相似文献   

15.
煮书     
请你阅读阅读级别:★★★★题目设计:姚来祥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的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  相似文献   

16.
读书是福 博兴二中 韩新站   1998年 4月,学校创建了语文读写训练室。第一次去训练室读书的时候,我激动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读书是福。   古人说:“至乐莫过于读书。”每当我内心有忧愁需要排解时,我就放声吟几首诗词,或读几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吟一读,心中顿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读书,使自己拥有一个自得其乐的方寸之地。   哲人说:“读书悦心。”欧阳修的《东斋记》里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他每次吟诵文章后,就“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欧阳修读书去疾养生之说,我信其然。读书能…  相似文献   

17.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品。”“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占今中外,多少有识之土阐释了阅读的重要意义。著名学者朱永新积极倡导新教育实验,他更是把对读书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他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说过:“读书万卷始通神。”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够“读书万卷”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在追求数量,而且要强调“读书”二字,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提出要求,“今天大家下去看xx书。”就能达到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简单地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不仅要阅读——“披文得意”(读懂理解),而且要思考——“运思及物”(阅读创造)。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沈昌文:要读对思想有用的书 2006年5月28日,著名出版家、原《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在新浪“网上大讲堂”.回答了有关“读书”的许多问题。他把阅读分成四类“食物”:一个是主食,一个是美食,一个是蔬菜水果,一个是甜食。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一目十行,不是真会读书;十目一行,才是善于读书。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妄加评论。但《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张松见到曹操写的《孟德新书》,只很快看了一遍,马上就流利地背出来了。害得曹操以为自己的书恰与前人相仿,就把书烧了。这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夸张,且不去管它。但张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