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在继承圆舞曲传统风格的同时,以独特的创造力使之达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华丽性”圆舞曲还是“抒情性”圆舞曲,都是作某种思想和生活经历的反映,虽然它们并没有像肖邦其它作品那样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民族性,但它们是肖邦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白。  相似文献   

2.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是浪漫派的带便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成就对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有着深远的发展。圆舞曲是肖邦音乐创作的紧要体裁之一,无论是"华丽性"圆舞曲还是"抒情性"圆舞曲,都深刻的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经验或思想。虽然它们没有像肖邦其他钢琴作品一样带着浓烈的民族色彩,但是它们都是肖邦感情的真实流露于表白。而《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正是一首具有华丽性的圆舞曲。下面将通过对这首圆舞曲的结构分析及音乐要素的分析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和演奏这首圆舞曲。  相似文献   

3.
在肖邦的笔下,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的圆舞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圆舞曲不再是单纯的伴奏音乐,而成了独立的钢琴体裁。《辉煌大圆舞曲Op18》即是代表。通过这首辉煌的大圆舞曲,可以感受肖邦在和声上的造诣、独特的rubato风格、“声乐性”的旋律以及丰富细腻的触键。肖邦《辉煌的大圆舞曲Op18》可以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音乐要表达的情绪,通过对和声、曲式的研究,可以加深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对创作风格的研究,可以使演奏者更好地把握肖邦的音乐特点,对圆舞曲有更好地诠释。要演奏好这首精致华丽的《辉煌大圆舞曲Op18》,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与创作特点三个方面,对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二十一首圆舞曲中的《升C小调圆舞曲》(Op.64-2)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从中可以体会肖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5.
圆舞曲是一种家喻户晓的乐曲体裁,历史悠久,具有经典的三拍子节奏及悠扬动听的旋律.此体裁的代表作曲家及作品数不胜数,但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曲家肖邦却在此题材上进行了创新,他所创作的圆舞曲独具个人特色,为圆舞曲体裁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听觉盛宴,一直延传至今.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大致回顾了圆舞曲这一体裁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介绍了作曲家肖邦的创作时期以及创作特色与创作背景.第三部分以肖邦两首风格不同的圆舞曲作品为例,分析作品结构及其中的情感表达,阐述肖邦圆舞曲的演奏特点,使读者清晰感受到两种类型圆舞曲的不同.第四部分为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要求表明肖邦圆舞曲经久不衰的原因,陈述肖邦圆舞曲对于人类审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乐派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一生作品繁多。《圆舞曲》是他众多创作体裁中的一种,是其音乐创作中最“柔媚”的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肖邦《圆舞曲》,并从旋律性、节奏性、和声性、炫技性、沙龙性、民族性六个方面分析了其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肖邦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作曲家,其很多代表性作品都包含圆舞曲风格的演奏。整体来看肖邦圆舞曲作品的风格非常独特,有着优美华丽的特点。笔者试图对此展开研究,分析肖邦圆舞曲演奏中技巧性特点,为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肖邦的圆舞曲体裁在他的作品里面是比较典型的。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得圆舞曲具有丰富的色彩,为钢琴音乐开启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对肖邦圆舞曲OP.18分析处理演奏难点,来更好的处理本首作品。  相似文献   

9.
肖邦创作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作品<辉煌的大圆舞曲>.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是个人主义、重主观、尚新奇、尚情感又重民族情义.肖邦的圆舞曲一直都足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的,喜欢用抒情和描写并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而这首乐曲有着高度的感情表现力,它的旋律具有抒情性、幻想性,再加上装饰音和踏板等技巧运用,使整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别具...  相似文献   

10.
肖邦(FrederykFranciszekChoping,1810-1849)是浪漫主义的音乐大师,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毕生创作了大量钢琴音乐作品,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体裁丰富、手法新颖,其中既有表现民族性格的玛祖卡、波兰舞曲,有充满戏剧性激情的叙事曲、谐谑曲和奏鸣曲,也有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夜曲、圆舞曲和船歌,还有寓意深刻而结构精练的前奏曲和练习曲。此外还有即兴曲、回旋曲、协奏曲等。他的钢琴音乐有力地激发了波兰人民的斗志,鼓舞他们推翻侵略国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自由。肖邦的音乐具有…  相似文献   

11.
肖邦是一位浪漫主义时期的爱国作曲家,被世人尊称为"钢琴诗人"。他的整个创作都与自己的祖国——波兰的民间音乐息息相关,尤其是乡土气息浓厚的玛祖卡舞曲。肖邦在玛祖卡舞曲的创作中把爱国情怀同祖国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波兰人民的生活情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波兰民间最常出现的玛祖尔、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三种舞曲形式,并把它们加以高度的艺术化,形成了两种风格类型的玛祖卡舞曲。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自异其伍、离致独绝的超越时代处,正在于他对生命之重、生命之贵的深刻觉解。《嗤彪赋》正是一则人生无辎重而行的悲剧性寓言。“人有所不可宜”是汤公一生所坚守的生命存在原则。杜丽娘是晚明第一个生命辎重意识觉醒的东方女性。  相似文献   

13.
D.H.劳伦斯拥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可贵心灵.他的一生,始终萦绕着一层神秘传奇的光环,令世人唏嘘不已:被公认为时代叛逆者的他,遭际了难以计数的误解和诘难;而且劳伦斯幼年即身染恶疾,终生深为死亡的阴影所扰.但是,尽管如此饱受非议、痛苦难当,劳伦斯从未放弃希望;相反地,他通过激情洋溢地笔耕不辍,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不遗余力地赞美生命,播种希望,尤其是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所有的主要人物--查泰菜夫人康妮、守林人梅乐斯,甚至包括在战争中深受重创并因此身体已支离破碎的旧贵族克利福德--虽然都曾因冷酷无情的现实而失落和彷徨,却仍旧笃信生命的强大力量,并且通过和谐的性爱、执着的热情和不懈的奋斗,成功地实现了各自的救赎.就这一点而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无疑是一首激情澎湃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15.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在企图表现自己“原始幻觉”的欲望下所创造的白日梦或幻想小说。作在作品中力图去追寻人性中的某种状态或某个形象,并欲将其视为是自己的“我”,从而揭示了人性个体所具有的幻想性和异化性。小说以凸现个体生命为指归,对人类深不可测的灵魂和人性之谜作一次大胆而谨慎的探险,“至深呼唤至深”是它的话语动力,对生存,生命的追问是它的基本态势,“始于性而终于爱”是它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用科学常识置换出了作为传统中庸观内在评判尺度的“礼”或“礼教”教义,从而建设起了自己新的中庸之德。传统中庸观中的“中”“和”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成为他典型的思维方式,而且已经衍化成了一种人生策略,成了他寻找灵魂归宿和生存依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法国存在主义角度看,《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就是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明知重见光明无望,却仍要坚持去做。他们的人生因此便有了具有荒诞意味的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从庄禅哲学的角度解读《命若琴弦,》同样可知人生本无意义。然而,庄禅哲学却以为"空无即妙有,"至理在自然:人生本空,所以无须患得患失自寻烦恼;饥食困睡,自然生存,这便是"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18.
嵇康“意足”、“任心”、“优游”的玄学个性 ,返归“自然”、心与道冥的人生追求 ,反映于他的诗文 ,则以“真”、“情”为根本 ,或清远超拔 ,或率真旷达 ,或思慎辨明 ,或困惑而徘徊……他把庄子的理想境界人间化 ,把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 ,演绎了与严酷现实对立的悲剧。他虽常以玄理入诗 ,却无意于诗的玄化  相似文献   

19.
“苦难叙述”是余华小说中一种最基本的叙述模式,其目的不只是揭示苦难,使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得以呈现和诠释才是其根本动因。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概括出余华“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