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彦(1901—1943)原名王衡,浙江省镇海县杨家桥人.“五四”时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知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文学翻译家.《听潮》写于一九三四年,收在鲁彦的散文集《驴子和骡子·听闻的故事》中.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大海幽静、神秘的景色和澎湃激昂的海潮声.作者通过对大海的热情赞美,反映了他对光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还流露出作者幻想超脱现实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2.
    
有人喜欢“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有人喜欢幽静的桂林山水,有人喜欢荒芜的戈壁滩,有人喜欢……而我却对那变幻莫测的大海情有独钟。我爱海,我爱它的阴冷,也爱它的温暖;我爱它的狂暴,也爱它的宁静。  相似文献   

3.
第一组甲文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上的红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阔地,带着欣幸和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相似文献   

4.
《大海的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了《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讲读课文,在懂得了什么是用词准确,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及用词准确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作者怎样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事物和表达感情的,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之形成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和表达的感情:理解作者以“大海的歌”为题的用意。  一、整体入手 理清思路《大海的歌》以作者游览的行踪为序,对“码头上”、“海港里”和“大海中”三处典型地点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  相似文献   

5.
《大海睡了》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尤其读诗中“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一句时,大海如妈妈般慈祥温柔的形象跃然纸上,一种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可以说“她”字的使用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何让学生品读时感受到大海女性般的温柔呢?教学时,我就以“她”字为突破口,引领孩子走入诗境,感悟诗情。  相似文献   

6.
2009年第1期<教师博览>上有一篇<抽签在耶鲁>,作者讲述了他以抽签的方式获得了一次机遇,即去参观那说不出的高贵、雅致、神秘和幽静,且距法学院只有一分钟路程的古城堡.  相似文献   

7.
[教学说明] 《大海的歌》主要讲了作者在随船出海时看到的景物和由此产生的喜悦心情,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理解“欢乐的歌”、“一曲新歌”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杨益问:“《听潮》中,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散文写景必须抓住特征来写,这样才能写得传神、生动。《听潮》一文,作者抓住海潮音响等变化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三幅图画。“海睡图”作者抓住落潮时的“静”来写,“大海上一片静寂”,“静寂”紧扣“听”字写落潮时大海的音响特点。“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吻”的本义是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波浪  相似文献   

9.
秋,在大多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总是衰颓萧条、凄凉冷寂的象征。如《秋风引》一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让人感受到悲秋的凄凉和游子思家的感伤。《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同样如此“: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写深秋的景色。你看,在那幽静的小山路上,秋霜重得连远处都看不清楚,这里的“幽”字更加突出了悲秋的凄凉和幽静。“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枯黄的落叶覆盖了整座桥,荒凉的村庄也只剩下了古木,作者自己触景生情,由这种幽静、凄凉而联想到自己,变得“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再也没有…  相似文献   

10.
《大海的歌》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清新的文字,写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歌颂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新貌。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  相似文献   

11.
一、课文悟读1.《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自由是大海之魂,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他赞叹大海,“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在诗中,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抚今追古,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淋漓酣畅、洒脱自由,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大海有了灵性,有了情感,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更有助于作者感…  相似文献   

12.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其中,作者的个人记忆是一务贯穿始终的潜在线索。该散文集里,那个叫做“八溪峒”的乡土社会在作者眼里是诗意盎然的,也是传奇神秘的,他对那片土地的情感态度以至他习惯性的文化批判视角都烙上了他个人记忆的印痕。《山南水北》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又一次抒写。  相似文献   

13.
【说明】《听潮》描写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文章抓住景物变化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板书可把重点放在“大海沉睡图”、“海潮初涨图”、“大海怒潮图”三幅图画面前听潮所闻的音响上,揭示大海之美和作者溺爱大海、歌颂大海壮美和伟大力量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学习《月光曲》时,教材安排了用“幽静”和“陶醉”造句的练习。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完词语后,我便指名造句。对“幽静”其中一学生是这样造句的:“今晚,爷爷走在幽静的乡间小路上。”用“陶醉”造句时有个学生说道:“我被傍晚时分的乡间美景陶醉了。”这时有几个学生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相近的地方并开始小声议论了。当然,这也使我眼前一  相似文献   

15.
可怕的风景     
那是我去青岛“石老人”游玩时发生的一件事。驶往“石老人”的豪华旅游车上坐满了游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闲侃。我悠闲地听着音乐,透过车窗欣赏着一路的风景。那苍翠欲滴的树木,幽深的带有几分神秘的高山,如一幅水墨画展现在我眼前。伴着蔚蓝色的大海那雄壮的歌声,洁白的海鸥  相似文献   

16.
海之歌     
“在那遥远海边,看那潮起潮落……”小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歌就是张雨生的《大海》,当时总是唱着这首歌。向往着大海的波澜壮阔的气势。于是在心中就对大海有一份憧憬和想象。后来,幸运的是,我曾经两次成为大海的宠儿,来到大连和海南去感受大海的独特魅力。第一次看到海,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地蓝。像最美丽的菊花瓣;同时它又是那么地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第二次看到那一望无际、海天相接的景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与广阔.同时也感受到我们人类的渺小。  相似文献   

17.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作者重点介绍了海底光线、声音、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重点词语采用“自学——导读——训练”的方法,体现教学思想。一、自学——立标见疑自学是学生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学习阶段,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学机会,激励自学情感,教给自学方法。 1.激发兴趣《海底世界》一文。生动、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教学时,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出示海底图,巧设疑问:“同学们已学过了《大海的歌》、《珊瑚》等课文,认识了大海的美丽、壮观。那么,波涛澎湃的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它们有哪些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呢?同学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的散文《垂钓》,满怀激情地描绘了海参崴海边那壮阔、神秘而又带点恐怖的景象,充满情趣地刻画了海边那一胖一瘦各具风味的两个垂钓老人的形象,睿智地阐述了自己对那眼前丰富世界的感受。《垂钓》一文就像海参崴的大海,就像海参崴大海边的两位垂钓者,魅力无穷,令人向往,让人着迷。  相似文献   

19.
“爸爸,你刚才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那条金鱼住在大海里,是吗?”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说明]《大海的歌》主要讲了作者在随船出海时看到的景物和由此产生的喜悦心情 ,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理解“欢乐的歌”、“一曲新歌”的含义。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对直观事物比较感兴趣 ,因此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入手 ,精心设计了本课教学的思路。首先 ,借助电教手段 ,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展开丰富的想象 ,体会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其次 ,采用多种方式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