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打造充满民主氛围的课堂气氛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缺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那么将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才能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完善的认识,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慢慢领会。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因为只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才能张扬个性;只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才能唤醒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意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学习空间,缺乏一种关系和谐、能力发展的教学氛围.因此就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去创设一个良好的、健康和谐的环境,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能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无所顾忌、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3.
梁粤海 《中学理科》2007,(11):95-95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在追求知识全面发展的同时,张扬个性,使自己在某方面具有比别人内行的特长,是当今普通高中发展的未来方向.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要注意把学生张扬个性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张扬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利国家的繁荣富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有人曾说:教育必须顺其自然,必须顺其天性,否则结果必然断伤本性。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却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英语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不过学生在课堂上却缺乏自主,"原味"不够,致使学生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压抑感。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构建英语生态课堂,还原课堂的真实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和谐的发展。一、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课堂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出现许多亮点: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冷静反思: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得淋漓尽致,教师的主导性缩手缩脚;教师的提问随意性小了,有效性却差了;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个性和价值;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关注,但实效性却较差。只有重视这些问题,新课改的精神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中职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从而失去学习主动性,这也严重影响了中职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一、要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根据中职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尊重、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使  相似文献   

7.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只有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真正保护智障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谐的培智语文课堂应该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智障儿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使课堂成为智障儿童赏识自我、张扬自我的主阵地,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领会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8.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只有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真正保护智障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谐的培智语文课堂应该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智障儿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使课堂成为智障儿童赏识自我、  相似文献   

9.
宋学英 《农村教育》2002,(12):63-63
教育民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参与。因为他们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相似文献   

10.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平和、真诚地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智的启迪、情的体验、美的熏陶。低年级的语文课只有打动学生的童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学生情感与态度必将越来越得到我们的关注。给学生好感觉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最大的尊重!只有对课堂教学有了好感觉,学生才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拥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变继承学习为创新学习,首先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继承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看似走的是掌握知识、技能的捷径,但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看,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难以发展。创新学习不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更着眼于发展智力和创新潜能。创新学习注重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学生发展自己才能和创造潜能的前提。 要实现变继承学习为创新学习,首先应遵循创新学习的规律。笔者认为,只…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出现许多亮点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冷静反思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得淋漓尽致,教师的主导性缩手缩脚;教师的提问随意性小了,有效性却差了;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个性和价值;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关注,但实效性却较差。只有重视这些问题,新课改的精神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科学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张扬个性、激励创新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个性和创新总是相伴而行,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5.
吴金根 《广西教育》2006,(5A):45-45
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都不一样。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达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它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才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16.
赵慧 《考试周刊》2011,(74):48-49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社会经历和性格的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有个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过程是统一的.步骤是一致的,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面对相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他们往往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并主动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同学们大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只有充分针对学生的个性实施教学,并张扬他们的个性,才能更有效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要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而不是随意去改造,甚至是创造我们所认为的理想个性,也不是要将他们机械地加工成教者、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给学生自由生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真正得以张扬,学习才能不僵化。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赏识激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来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9.
李文伟 《云南教育》2007,(9S):15-16
和谐的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基石,是培养和谐精神的摇篮。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学得轻松没压力、师生开心没矛盾的课堂就是和谐的。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应该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扎实、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上互动交流充分,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合作学习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关系,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呢?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