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史迪威与赫尔利的更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总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有人却认为史迪威“亲共”,赫尔利“反共”,罗斯福不幸以赫尔利取代史迪威,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使美国政府作了“错误的选择”,未能抛弃蒋介石,实行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等  相似文献   

2.
1944年10月1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被迫召回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史称“史迪威事件”。对此事件史学界前辈们见树颇多。但笔者认为,“史迪威事件”不单纯是史、蒋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它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蒋家王朝的政治也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里也并不排除他个人在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4.
“史迪威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中的一个事件,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之间的种种矛盾,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调整。宋子文恰在这时期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作为蒋介石的外交代表,周旋于中美之间。本文试就“史迪威事件”的演变及宋子文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史学同仁。  相似文献   

5.
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之请将史迪威召回.这一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立场分歧的反映,又是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产物,对战后中国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史迪威事件"是二战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从最初扶蒋联共、积极抗日到绥蒋反共、消极防御的转变。这种僵化的绥蒋反共对华政策导致了冷战在中国发生,并最终导致台湾问题成为国共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对当代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史迪威事件"对错综复杂的当代中美关系发展有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1944年10月19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双方将美蒋矛盾处理为史蒋矛盾的结果。史迪威将军被美国政府抛弃,成为牺牲品的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强硬和坚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耙自己战后在远东的利益同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相似文献   

8.
史迪威与陈纳德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援华抗日的两位重要将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史迪威和陈纳德都为援华抗日而来,但史、陈之间却存在着难以调合的矛盾,此矛盾促使史、蒋矛盾激化,使战时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1945年至195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的矛盾日趋尖锐,使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从而逼迫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作出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81年以来史迪威与史迪威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颇具影响的大事。1981年以来,我国学对史迪威事件的研究主要从史迪威与史迪威使华、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及其根源、史迪威事件的结局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史迪威事件”是蒋介石消极抗战的产物。本文根据《史迪威日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史迪威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可从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战役、史迪威与陈纳德关于军事战略的分歧、以及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不同态度,看出蒋介石的消极抗战与史迪威的对日作战军事行动处处相抵牾。由于史蒋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史迪威事件”。劳而无功的史迪威不仅成了蒋介石消极抗战路线的牺牲品,而且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骤增,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为基点的美国对华政策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进程。从战时盟友关系的延续,到对中国各派力量的重新审视;从调节国共矛盾,到力争控制中国局势的发展;从扶蒋反共,到敌视新中国:美国对华政策的每一次微妙变动都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并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解放之前的几个月内,司徒雷登一直热衷于主张将大使馆继续留在南京,想利用个人在中国的特殊经历与中共接触,以影响中共的对美政策。由于中共和美国双方在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严重对立,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作为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必须执行美国的对华政策。最终,他本身也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马歇尔与“史迪威事件”徐鲁航“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颇为研究者所注意。然而,以往的研究很少专门论及马歇尔与“史迪威事件”的关系。实际上,史迪威出使中国,是马歇尔促成的;在史蒋矛盾中,马歇尔一直是史迪威的坚定支持者;马歇尔...  相似文献   

16.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一再要求下,下令召回美军驻华军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史称“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日战争中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探讨剖析这一事件原因,是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史学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是二人关系僵化的关键。史迪威赞成国共合作,蒋介石把反共作为第一的根本国策,二者逐渐发生矛盾。持这种观点的有:胡秀勤、陈莉《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学文,谢鹏《试析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牛军《从赫尔利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19.
史迪威是抗战期间美国派驻中国军阶最高的一位将军,然而,中国当局并不欢迎这位美国四星将军。蒋介石在1942年、1943年、1944年连续三次强烈要求美方召回史迪威。第一次驱史,基本上是被美方强硬态度所遏制,以蒋败史胜而告终。第二次驱史。以宣传舆论为主,最后因蒋政权内部纷争,结果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第三次驱史,以蒋胜史去而告结束。现将蒋介石三驱史迪威的概况及其原因略述如下。第一次驱史的直接原因是史迪威要求改革国民党军队,为蒋介石所不容,遂至产生史迪威在华的去留问题。1942年3月史迪威来  相似文献   

20.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