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杨荫榆.大多数读者是从鲁迅那篇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知道的。在鲁迅笔下,她是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凶兽样的羊,羊样的凶兽”。多年来,杨荫榆一直背负骂名。实际上,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的一生并非那么面目可憎,而且其结局也颇为壮烈,拒绝出任伪职,最后为日军杀害。  相似文献   

2.
祁建 《兰台内外》2008,(3):60-60
1924年春,杨荫榆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之出名,源自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杨荫榆形,象:专制独裁,行为可憎,面目狰狞,十足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但杨荫榆一生的另一面又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檄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一个重要人物杨荫榆:“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4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传出后,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撰联以寄托哀思.蔡元培的挽联是: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与鲁迅既是同乡,也是挚友.鲁迅逝世后,蔡元培非常悲痛.他当天就与宋庆龄等组织了治丧委员会,并任主席.后来又组织"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推动《鲁迅全集》的出版,还亲自为《鲁迅全集》作序.  相似文献   

7.
杨闻宇 《今传媒》2008,(2):44-44
望着鲁迅横眉冷对的那帧遗照,我疑心"直面人生"作为新生词语,或许正是鲁迅先生发明的.时至今日,这四个字在生活里也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9.
伊人 《编辑学刊》2011,(5):43-45
今秋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10月19日是先生逝世75年的忌日。届时纪念先生的文章想必会多一些的。我无意于作应时的唱赞之文,却也不时在脑海里萦绕着一个问题:鲁迅之为"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鲁迅于其身后"被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起文人的"骨气",远的就不追溯了,近代的鲁迅先生可谓是位令国人闻之起敬的楷模.先生在当时黑云压城、白色恐怖的氛围中,能够"亮剑"以笔代枪屡屡向黑暗投出"匕首",可谓是难能可贵,其文人的"骨气"也为人传颂不已.  相似文献   

11.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一生反对虚伪,瞿秋白同志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曾经说:"他的杂感简直可以说全是反虚伪的宣战书",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反对虚伪,所以鲁迅先生自己不论做事、讲话、写文章,都以真诚相见,从不心口相违,表里不一.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人们都可以看见他的那一颗心,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将心交给人民.正是由于这样,他所写的文章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坎,引起读者的共鸣,显示出无比巨大的力量.旧社会的统治阶级是最虚伪的,他们的代言人——文人学士们也往往是不敢讲真心话的,因为他们都害怕真理,不敢正视现实.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的"马上支日记"中称中国的上等人为"做戏的虚无党",因为他们"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他们之中的文人所写出来的作品,也无非是"瞒和骗的文艺"(坟:"论睁了眼看").一般人都认为在日记体或书信体的著作中,总应该可以看见作者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因周海婴先生披露了罗稷南先生请教毛主席"假如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逸事,罗稷南这位被遗忘多年的翻译家的大名又屡屡在媒体出现,勾起了我三十年前的一个疑问.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日。9月6日下午,上海市档案学会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论鲁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专题讲座。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潘颂德教授主讲。潘颂德长期从事鲁迅文学的研究,现为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报告会上,潘颂德教授从解读鲁迅的几篇名作入手,根据鲁迅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视角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档案学会部分会员、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学员、社会热心听众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拿来主义>,开篇谈及当时的"送去主义"时,说:"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1]云云.对于梅兰芳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即梅兰芳先生荣获名誉博士学位的具体原由,在鲁迅研究资料中均没有详尽的交代,从鲁迅研究的角度也许没有必要,但作为一则史实,从知人论世角度出发,有必要弄清楚.  相似文献   

17.
去年12月,笔者为一家刊物审读论文,内容是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的,因而"闺土"两字多次投入我的眼帘.闺土者,闰土也.形近而误.  相似文献   

18.
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着一枚刻有"生病"二字的图章,是鲁迅先生的遗物。这枚"生病"图章,研究者一直不知道它的用途,直到鲁迅之子周海婴在书中谈到了这枚图章,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鲁迅在繁忙的读书写作之余,一直坚持为青年朋友看稿。但后来,鲁迅的病越来越重,以至于无法及时为青年朋友们看稿和回复他们的信件了,为了免得寄信人牵挂,鲁迅就特地制作了一枚有"生病"字样的图章,在接到信件后,立即在  相似文献   

19.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韩文版权成功地输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宁远 《编辑学报》2010,22(1):91-92
有人说潘伟是"弃医从编",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如果说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更·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了文化救国,对她而言,其实更多的是职业生涯的再次选择!一个人聪明与否、能力高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勤于思考、不懈努力!这是常听潘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也正是用这一座右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